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各省
分站

公务员考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行测辅导 > 言语 > 正文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阅读理解(291)

发布时间:2017-01-08 10:16:43 作者:
1.

声音早于人类的存在,所谓天籁是自然界的现象之一。而音乐则是人类的心灵对各种天籁有选择性的木方,所以是文化的产物,其不同的风个性是,明显受到了各种自然条件的限制,仅就乐器而言,古代的罄是石制的,蒙鼓需要兽皮,都是取材于天然物质。至于音乐的风格特质,尽管许多曲调失传,但从保留下来的歌词来看,风格也是千差万别。北朝民歌粗犷开阔,南朝民歌细腻回转,起于南方的昆曲一经流传到北方也立即慷慨了不少,即使是进入宫廷之后,也保持了相当刚健朴野的民间成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文化决定了音乐的特色与风格

B.云月的文化性不代表它可以脱离自然

C.音乐依赖大自然,不论是起源还是发展

D.宫廷的氛围也无法彻底改变音乐的特质

2.

A.父母不应该过早代替孩子选择人生道路

B.教师对孩子的成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C.人在本质上只有特点而没有优缺点之分

D.善于利用“缺点”就有可能获得成功

3.

近两年来,随着国际市场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持续大幅上涨,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不断抬高,使得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各类制成品价格也开始逐步上升,价格上涨开始从上游向下游传递。与此同时,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上涨也开始向各国国内传递,特别是能源和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对各国消费价格指数逐步产生明显的上升推动作用。

这段文字的强调是( )。

A.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上涨开始向各国国内传递

B.价格上涨开始从制造业上游向下游传递

C.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对各国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

D.国际市场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对国内消费价格的影响

4.

汽车的油耗主要与车辆的总质量以及燃烧是否完整有关,另外与个人的驾驶技术和驾驶习惯也有一定关联,而与汽车的排量并没有必然的关系。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知( )。

A.要想省油,应该选用质量好的车

B.小排量的车不一定比大排量的车油耗低

C.汽车的油耗与汽车的排量之间没有关系

D.燃烧不完整的车一定比燃烧完整的车油耗高

5.经过百年的衰落,南水北调工程也许是大运河的最后一次机遇,倒流的长江水再次串联起大运河的主要部分,生气就此显现。一百年来大运河只是在等待一次让它融入新的文明中的机会。大运河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它并不害怕改变,但是如何改变却掌握在现代人的手中。
这段话的主旨是( )。

A.倒流的长江水再次使大运河呈现生机

B.历史悠久的大运河已经衰落了一百年

C.大运河如何改变掌握在现代人的手中

D.南水北调工程是改变大运河命运的重要契机

1.答案:

解析:

文段首先指出音乐是人类对自然界声音有选择的的模仿,所以是文化的产物;接着又说音乐的风格形式又受到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并举出乐器的取材和南北方音乐的不同来说明自然条件对音乐的影响,故意在说明文化和自然条件对音乐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A项仅涉及“文化”,C项仅涉及“大自然”,都不够全面;D项显然不正确。

2.答案:

解析:

此题属于隐含主旨题。

故事主要是说有着一丝不苟性格的小孩在适合自己性格的学科上取得了成就,一丝不苟在文学老师看来是取得成就的障碍,但在化学领域就是成功的原因,D项符合文意。

A项是对文段前面部分的推断,并非是文段要告诉我们的道理;B项中的“决定性”有夸大之嫌;C项本身说法不正确,且把文段所提到的“特点”延伸到人的本质上,属于过度推断。故正确答案为D。

3.答案:

解析:

>根据提问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材料的主要结构为:>国际市场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持续大幅上涨...使得...>与此同时...特别是…,“与此同时”表明了并列关系,主旨应该为“与此同时”后面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D。

>A、B、C项都不是材料主要表达的意思。

4.答案:

解析:

根据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从文段中我们得知汽车的耗油量与车辆的总质量、燃烧是否完整、个人驾驶技术、个人驾驶习惯等多种因素都有关系,与汽车排量没有必然关系。要判断比较其中的一个因素,就要控制好其他因素,不能单纯比较,所以,选项A、D都是无法确定的。C选项过于绝对,题干中说没有必然关系,并没有否认二者关联,所以不正确。

B选项中,小排量和大排量不一定谁比谁更省油,等同于题干中汽车油耗与排量没有关系的说法,表述正确。故正确答案为B。

5.答案:

解析:

通过阅读文段可知,文段为“总-分”结构,即文段的主题句为“南水北调工程也许是大运河的最后一次机遇”,强调“南水北调”的重大意义,后面都是为了论证首句的观点,因此答案为D

AB选项中都没有体现出“南水北调”的重要性,表意肤浅,直接排除
C为易错选项,只是在强调南水北调工程重要历史意义以及现代人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所采取的谨慎态度,并没有与第一句话“南水北调是大运河的最后一次机遇”相联系,也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