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各省
分站

公务员考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行测辅导 > 言语 > 正文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阅读理解(286)

发布时间:2017-01-03 10:15:21 作者:
1.

书是读不尽的,即使读尽也没有用,许多书都没有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

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 )。

A.读书要少而精

B.读书要慎加选择

C.读书多了无益处

D.读书常会觉得得不偿失

2.

在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已经成为和房地产泡沫同样引人担忧的风险,甚至有人担忧中国某些地方政府因为过度举债而面临破产危机。如何才能彻底化解地方债务危机?杨志勇指出:这需要制度性的改革,要解决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问题,不能靠堵,只能靠疏导。所以,要逐步放开地方政府自行发债的权力,只有债务更加透明,风险才更容易防范。现在已经有6省市进行了自行发债试点,但规模还小,未来需要进一步扩容。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彻底化解地方债务危机的方法

B.目前地方政府自行发债的规模太小,急需进一步扩大

C.地方债务危机有可能因过度举债而面临破产危机

D.只有放开地方政府自行发债的权力,债务透明化,才能更易于化解地方债务危机

3.

在一个成熟的经济政策制定和经济学教育体系中,经济学理论必须更面对现实,经济政策也必须以理论逻辑为依归。但是,这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应该靠学科疆域的拓展和理论的进步,靠科学的学科分工和职业定位,而不是靠个人的能力或者角色转变。

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经济学理论不面对现实,就不能制定出积极的经济政策

B.作为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经济政策不能根据经济学家的角色而制定

C.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的结合要以学科疆域的拓展和理论的进步为基础

D.能否制定出合理的经济政策要看经济学家的能力如何

4.>中国长江以南的居民最初来自北方,周期性的天灾与持续不断的人口压力迫使汉族逐渐离开黄河流域,迁移到南方,如南宋时就有一次南迁高峰。但是人口流动常常是不易察觉的,通过将地方志中提到的水利工程统计制表,历史学家现在能够说,早在3世纪就有相当数量的移民开始渡过长江,进入拥有季风气候、热带丛林的南方。唐代移民迅速增长,13世纪晚期移民数量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直到1700年相对稳定。此时,中国大半人口已住在长江以南。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描述长江以南的人口迁入

B.介绍人口研究方面的新成果

C.分析中国古代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原因

D.说明人口压力与人口流动之间的关系

5.

坐在湖边,思如走马,不觉时光之过,一瞥眼间,忽见身畔石壁上隐隐似有彩色流动,凝神瞧去,只见所刻的那个“段”字之下,赫然有一把长剑的影子,剑影清晰异常,剑柄、护手、剑身、剑尖,无一不是似到十足,剑尖斜指向下,而剑影中更发出彩虹一般的晕光。

根据这段话可以知道“坐在湖边”的这个人的思绪是( )。

A.淡定的

B.惆怅的

C.热烈的

D.伤感的

1.答案:

解析:

由提问关键词“想”可知此题是隐含主旨题。其中C、D两选项明显错误,首先予以排除。A、B两选项容易混淆。仔细阅读文段,提炼作者的观点,即读书要谨慎,切忌读没有价值的书,反而会浪费时间。A选项提到要少而精,但是文中没有提到“要少”,因此排除A选项。故正确答案为B。

2.答案:

解析:

首句提出问题,然后通过设问句引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即文段的主题句:“要逐步放开地方政府自行发债的权力,只有债务更加透明,风险才更容易防范”,所以作者意在说明的为D选项。文段最后一句话是补充说明自行发债试点的现状,不是文段的中心,另外B选项“急需”一词文段中也没有体现。A选项表述过于宽泛,没有具体点出措施的内容。C选项仅仅是第一句话的部分内容,偏离文段的中心。故答案为D。

3.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该段文字两句话共表达了两层含义:①经济学理论和经济政策的相互依存关系;②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应该靠科学疆城的拓展和理论的进步,靠科学分工和职业定位,而不能靠个人能力或角色转变,很显然D选项与第二层意思冲突,“经济学家的能力”只是个人的能力。

A选项可以从“经济学理论必须更面对现实”得出;B选项为“这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应该靠学科疆域的拓展和理论的进步,不是靠个人的能力或者角色转变”的具体阐述;C选项为段中原话。故正确答案为D。

4.答案:

解析:

考察对全文核心意思的概括归纳。此段话是分总结构,文段通过南宋、3世纪、唐代及13世纪不同时间段的人口迁移,呈现了人口迁移的过程,最后一句话,进行了归纳总结。故本题答案为A。

5.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态度理解。

文段是武侠小说的小片段,根据作者的行文可见,“思如走马”、“赫然”、“清晰异常”、“剑影中更发出彩虹一般的晕光”等词句,实则是用剑展示出作者热烈的思绪。故正确答案为C。

A选项”淡定“、B选项”惆怅“、D选项”伤感“在文段中都没有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