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各省
分站

公务员考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行测辅导 > 言语 > 正文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280)

发布时间:2016-11-08 13:55:50 作者:
1.1.

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观察试验中,研究人员通过观察学生的眼部活动来分析他们看事物方式的不同

B.在记忆测试中,研究人员让学生看了两张显著位置的物体相同而背景不同的图片

C.有专家认为此项研究成果对于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有帮助,但也有专家对此置疑

D.美国人在新背景下能更准确地辨认物体,是因为他们在前景物体中能解读出更多的视觉细节

1.2.

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看水下景物的图片,美国人会注意游动的鱼;中国人会注意溪流、岩石和鱼

B.东方人倾向于更加社会化的生活;西方人则更喜欢过独立的生活

C.人们看待和探索世界的方式依赖于自身拥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

D.东方人更适合做管理工作,西方人更适合做科学研究

1.3.

最能解释“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更具有整体性”这句话的一项是( )。

A.东方人倾向于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前景物体上,在新背景下也能更准确地辨认物体

B.东方人做事时考虑问题比西方人周全

C.两方人能在前景物体中解读出更多的视觉细节

D.在观察事物时,西方人先从观察事物的前景开始,而东方人则是从背景到前景更全面地观察问题

1.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记忆测试中,研究人员让学生看的图片中的物体是观察照片

B.西方人比东方人具有更强的记忆能力

C.文化差异是造成人们思维方式差异的重要原因

D.在古代东方人喜欢与他人融洽地从事农业生产,而古希腊人喜欢从事打猎、捕鱼等活动

21世纪,富人与穷人的健康问题将空前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疾病的全球化意味着人们健康的相互依存。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消除卫生发展的障碍》报告指出,病毒和细菌严重地威胁着各国的稳定和经济发展。目前,在全球的死亡青年和儿童中,半数以上是罹患①了诸如艾滋病、疟疾、肺结核、麻疹、腹泄②和肺炎等传染病。仅1998年一年,这些疾病在全世界就夺去了1100万人的生命。以艾滋病为例,自1981年在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艾滋病病毒在全球以惊人的速度蔓沿③,逐渐( )成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问题。目前,在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能发现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者,一些国家的成年艾滋病患者已超过其总人口的1%。据不完全统计,截止④2000年底,全世界有2200多万人死于艾滋病,3610万人正忍受艾滋病的折磨,艾滋病毒已跨越国界,任何希望把艾滋病挡在国门之外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此外,全球气候变暖也利于某些疾病的传播。曾经(a)只限制(b)在世界(c)某些地区发作的登革热和疟疾现(d)正在向新的地区扩散。因为在过去15年中,北部许多地区变得更加潮湿和温暖,使蚊子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滋生,疟疾的发病率明显上升。随着地球气候的变化,许多疾病的全球化将成为日益严重的现实问题。

2.1.

①②③④没有错别字的一词是( )。

A.罹患

B.腹泄

C.蔓沿

D.截止

2.2.

文中( )处恰当的措辞是( )。

A.演变

B.演进

C.演绎

D.演化

2.3.

文中abcd四个词中不可删的是( )。

A.曾经

B.限制

C.世界

D.现

2.4.

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是( )。

A.艾滋病的传播是无情的,其扩散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B.在无情的艾滋病世界中,是没有我们和他们之分的

C.艾滋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杀手,是目前最危险的敌人

D.各国目前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如何阻挡艾滋病的传播

2.5.

本文支持的观点是( )。

A.艾滋病、疟疾、肺结核等传染病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主要杀手

B.地球气候的变化使传染病的扩散成为日益严重的现实问题

C.疾病的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人们的健康紧密相关

D.病毒和细菌严重地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目前生态学家谈论最多的话题是:温室效应将使地球气温急剧上升,造成南北极冰雪融化,沿海大片土地将被淹没。有人则认为,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气温上升使植物光合作用能力相应改善,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再者,由于绿色植物反馈调节的影响,结果也绝不会那样严重。

学者们通过精密的实验对以上说法持有如下见解。他们说,按一般理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促进光合作用,植物因此增长加快并净化环境将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事实却是:在二氧化碳富集的环境中,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往往在开始时有所增长,但不久就缓慢下降。而且即使光合作用随着二氧化碳的增加而改善,植物生长也不一定加快。有的学者还担心,温室效应使得寒冷地区部分冻结着的泥碳解冻后暴露给分解菌,经细菌的作用而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数量十分可观,这样看来,还真有点“得不偿失”呢!

如果学者们的论证是无懈可击的话,那么,把环境保护的希望寄托于绿色植物的自净作用的认识,( )。

3.1.

对文中划线的词语,解释准确的是( )。

A.“温室效应”:指地球气温急剧上升

B.“反馈调节”: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以上说法”:指对温室效应危害的异议

D.“他们”:指不同意生态学家意见的学者

3.2.

第二段末尾说的“得不偿失”,意思是( )。

A.即使光合作用的效率增长了,植物生长也不一定加快

B.地温上升所带来的好处,远远赶不上它带来的危害

C.细菌作用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不能满足植物光合作用的需求

D.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远不如细菌分解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多

3.3.

下列陈述,不符合文意的是( )。

A.本文不同意生态学家的预言,否定了温室效应有害的观点

B.二氧化碳增加是否促进光合作用,理论推断与事实未必完全一致

C.对绿色植物的反馈调节作用,学者们并不都持乐观的态度

D.本文引述了有关温室效应的不同意见,也表明了自己的倾向

3.4.

在第三段结尾处的括号内填入的最恰当文字是( )。

A.当然是比较合理并可以实现的

B.显然是过于简单而不够客观的

C.就过于一厢情愿,太没有水平了

D.虽然有理论依据却令人难以接受

为了对“快堆”有一个感性认识,我们先来设想这样一个情况:一个考察队被困在四面环海的孤岛上。海天茫茫,寒风刺骨。小岛上可以用来取暖的东西只有考察队员背包里的几块干柴。另有一些从四周漂来的湿漉漉的木块。怎样才能不被冻死呢?一位科学家想出了办法:点燃干柴,一边取暖,一边烘烤湿木块。这样,湿木块烘干后,又可继续燃烧,人也就不会被冻死了。这位科学家的锦囊妙计得益于他的一位快堆专家。

快堆与热中子堆相比,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快堆是用快中子轰击核燃料来维持核裂变反应,以液态钠做冷却剂,不需要慢化剂;二是快堆中产生的核燃料比“烧”的多,即所谓增殖。它的基本原理是:按燃料钚一239裂变产生高能中子,增殖材料中的铀一238在快中子的轰击下,除有小部分发生裂变外,大部分铀一238在吸收一个中子之后,经过两次β衰变,又变成了易裂变核燃料钚一239。这样,快堆中每“烧”掉一个钚一239原子核,又可以产生一个以上的新的裂变原子核。所以快堆的增殖比大于1,从而能实现燃料的增殖。

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投人大量人力物力研究和发展快堆。在我国快堆作为能源领域的先进核反应堆,其开发工作已列入“863”计划。

快堆中维持核裂变的核燃料包括钚一239和铀一238。

4.1.

下列比喻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快中子轰击铀一238,促其裂变,可以比作点燃“干柴”

B.多数铀一238吸收中子,经过β衰变,又就成易裂变的钚一239,可以比作“湿木块烘干后继续燃烧”

C.钚一239裂变产生高能中子,可以比作“烘烤湿木块”

D.快堆中每“烧”掉一个钚一239原子核,就产生一个以上新的裂变原子核,可以比作“湿小块变成干柴”

4.2.

对第一段中的“锦囊妙计”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点燃干柴和湿木块

B.烘烤湿木块继续取暖

C.燃木取火,抗御严寒

D.不断把湿木块烘成干柴

4.3.

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快堆是用快中子轰击核燃料来维持裂变的核反应堆

B.快堆中增殖材料产生的新燃料比“烧”掉的多

C.热中子堆需用慢化剂,不用液态钠做冷却剂

D.快堆实现的燃料的增殖,已成为我国核电站所使用的先进核反应堆

4.4.

对本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快堆中维持核裂变的核燃料包括钚一239和铀一238

B.快堆的增殖比大于1,说明铀一238可以重新变成钚一23

C.快堆是靠钚一239原子核持续裂变来产生能量的

D.快堆中的新产生的燃料指的是吸收了高能中子的铀一238

4.5.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入出悲声,这种内心感情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呢?后汉大书法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象其一物,若人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

联系上下文,“纵横有托,运用合度”的句意是( )。

A.笔画的运用都依托于各种物象,并且合乎构字的法则

B.笔画的运用都寄托着作者的心境,并且分寸把握得当

C.笔画的运用都依托于各种物象,并且分寸把握得当

D.笔画的运用都寄托着作者的心境,并且合乎构字的法则

>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断,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关于基因是否应该申请专利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基因是天然的遗传物质,并非人工产物。有关基因的序列和功能的知识都是科学[a],而不是[b]技术,按惯例是不能申请专利的,故“基因专利“既不合理也不合法。严格的说,“专利保护的只是DNA序列的应用,而不是序列本身”。

在生物经济时代,基因不是金钱但胜过金钱。洛克菲勒大学有一条肥胖基因,售价高达2000万美元。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已有2000个“功能已知的基因“被授予专利。这样,受>谴责的“基因>专利“便获得公认,迫使人们改变原来的>伦理观念,不得不参加“基因争夺战“。因为人类基因组的基因总数是有限的,>必竟只有6万到10万个。每有一个基因获专利,就等于少了一个基因。于是,人们为了专利而抢夺基因。特别是我国的基因资源,被国外常常是无偿的掠夺,丧失知识产权,连当事人也不知情。因此>,我们只有参与竞争去争取。

5.1.在[a]、[b]处恰当的词语是( )。

A.发现 发明

B.发现 发现

C.发明 发明

D.发明 发现

5.2.

在文中四个加下划线的词中必须修改的是( )。

A.授予

B.谴责

C.伦理

D.必竟

5.3.下文四个划线的句子中语序不当的是( )。

A.人们为了专利而抢夺基因

B.被国外常常是无偿的掠夺

C.连当事人也不知情

D.我们只有参与竞争去争取

5.4.不属于人们不得不参加“基因争夺战”的原因是( )。

A.经济利益

B.基因数量有限

C.伦理观念

D.基因专利获得认可

5.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对基因是否应申请专利,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B.“基因专利”目前还没有获得人们的认可

C.“基因专利”导致人们去抢夺有限的基因

D.为保护我国的基因资源,我们应参与竞争

1.1.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C项说法错误,由文章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这些专家对研究成果本身是没有疑问的,只是对“研究者用来解释这些差异的复杂社会存在一些疑问”。

A项表述正确,由第二段的第一句话可以推断得出;B项符合文意,根据第二段的“记忆测试,给两组学生看了两张叠在一起的图片……”可以推断出来;文章第二段指出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在记忆方面的差异,接下来在第三段给出了解释,由此可以推断出D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1.2.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D项说法错误,第三段虽然提到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更具整体性,西方人更具分析性,但不能因此就推论东方人适合管理工作,而西方人适合科学研究,因为这两种工作都需要注重整体性和分析性。

A项表述正确,研究指出美国学生倾向于将注意力集中于前景物体,而中国学生比较注意背景,游动的鱼属于前景物体,溪流、岩石等属于背景,因此A项推论符合文意;B项表述正确,由文章第四段可以推断得出;C项正确,由第四段首句“看世界方式的差异源于文化差异”可以推知。

故正确答案为D。

1.3.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D项正确,东方人倾向于从背景到前景更全面地观察问题,这足以说明其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

A项错误,材料中明确指出西方人倾向于将注意力集中于前景物体,东方人倾向于注意背景画面;B项错误,在材料中并未提及;C项说的是西方人,与题干要求显然不合,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4.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C项表述正确,由第四段“看世界方式的差异源于文化差异”这句话可以推断得出。

A项错误,学生看的应为动物图片;B项不能从文中推出;D项错误,文章并没有说古希腊人“喜欢”打猎、捕鱼,由“古希腊人从事打猎、捕鱼等活动,许多人经营自己的农场……”这句话可看出古希腊人也从事农业。

故正确答案为C。

2.1.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

“腹泄”应为腹泻,“蔓沿”应为蔓延,“截止”应为截至。A项没有错别字,故正确答案为A。

2.2.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逻辑填空题。

定位原文,可知空格所在的句子主要是说艾滋病逐渐发展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问题。选项中,A项“演变”意为变化发展,符合语境。

“演进”指逐渐的进化;“演绎”指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演化”指生态的群落或自然群落的逐渐进化。B、C、D三项均与语境不符,予以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2.3.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词语辨析。由提问可知,词语可删表明删除该词语后,句子不会改变原意。选项中,“只”和“限制”是同义词,“现”和“正”是同义词,“世界某地区”中的“世界”范围过大,无实际价值,因此B、C、D可删除,不会改变句子的意思。但A项“曾经”不可删,它表明过去和现在的一个对比,删除之后会改变句意。

故正确答案为A。

2.4.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语句理解题。

文章首先指出疾病全球化意味着人们健康的相互依存,接下来以艾滋病为例,点明艾滋病逐渐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问题。划线句子主要是强调艾滋病的全球化扩散趋势是难以阻挡的。A项对该句的理解最为全面。

B、C项均未提及艾滋病扩散的问题,因此排除;D项强调的关键点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偏离文意。故正确答案为A。

2.5.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文章第一句话就表明了全文主旨,即“21世纪,富人与穷人的健康问题将空前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疾病的全球化意味着人们健康的相互依存。”接下来,文章引述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消除卫生发展的障碍》报告并以艾滋病为例,对该观点进行了论证和支持。C项符合文意。

其他三项表述片面,没有抓住主体词“疾病的全球化”,予以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3.1.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C项正确,第一段指出生态学家认为温室效应会给地球带来消极影响,而有些人则认为温室效应可以促进农业发展,结合上下文可知,“以上说法”指的是第一段中对温室效应危害的异议。

A项错误,由文章首段第一句话可知,“地球气温急剧上升”只是温室效应的结果,而不是概念的解释;B项中的“反馈调节”不特指“光合作用”,因此排除;D项错误,“学者们通过精密的实验对以上说法持有如下见解。他们说,按一般理论……”,“他们”指的是学者,但学者与生态学家的意见是一致的,更关注温室效应的危害,因此D项解释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

3.2.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词句理解题。

“得不偿失”指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结合语境,第二段首先提到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吸收二氧化碳,但是植物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效率在最初的增长之后就会缓慢下降,与此同时,经细菌的作用而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数量却十分可观。由此可知,D项表述符合文意。

A、C项表述错误,没有将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细菌分解的二氧化碳作出比较;B项为干扰项,其表述过于笼统,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3.3.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文章首段提出对温室效益危害的异议,第二段对“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温室效应危害不大”这种观点进行了反驳,由此可见,作者是认同生态学家关于温室效应有害这种观点的。因此,A项说法错误,C、D项符合文意。B项表述正确,在第二段“按一般理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但事实却是……植物生长也不一定加快”可以找到依据。

故正确答案为A。

3.4.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语句填空题。

文章第二段对“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温室效应危害不大”这种观点进行了分析和反驳,由此可知,作者认为“把环境保护的希望寄托于绿色植物的自净作用”这种认识过于简单,而且与事实不符,B项表述符合文意。A项显然错误,与作者的观点相悖;C项表述绝对化,作者并没有否定绿色植物的自净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CO2,这是事实;D项“令人难以接受”表述不当,通常是说事实、真相会令人难以接受,而此处提到的是错误的认识,D项的说法与文意不合。

故正确答案为B。

4.1.答案:

解析:

据提问知该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要做这一题,我们得先把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相对应。阅读可知,“燃料钚一239裂变产生高能中子”被喻为点燃干柴,所以A、C选项错误;“铀一238在快中子的轰击下,除有小部分发生裂变外,大部分铀一238在吸收一个中子之后,经过两次β衰变,又变成了易裂变核燃料钚一239”被喻为湿木块烘干后继续燃烧,所以B选项正确;“快堆中每烧掉一个钚一239原子核,又可以产生一个以上的新的裂变原子核”被喻为湿木块变成干柴后继续燃烧,所以D选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B。

4.2.答案:

解析:

据提问知该题属于词意理解。

由文章中“点燃干柴,一边取暖,一边烘烤湿木块。这样,湿木块烘干后,又可继续燃烧,人也就不会被冻死了”可知,锦囊妙计的实质是燃料的增值,“不断把湿木块烘成干柴”即起到了增值的作用,所以D选项正确;A、B、C选项均没有抓住锦囊妙计的实质。

故正确答案为D。

4.3.答案:

解析:

据提问知该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D选项不符合文意,由文章中”在我国快堆作为能源领域的先进核反应堆,其开发工作已列入“863”计划“可知,快堆处于开发阶段,尚未成为我国核电站所使用的先进核反应堆,所以选择D选项;阅读文章第二段可知,A、B、C选项符合文意。

故正确答案为D。

4.4.答案:

解析:

据提问知该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阅读可知,产生新的裂变原子核是由烧掉一个钚一239原子核产生的,所以C选项正确,同时D选项错误;

快堆中维持核裂变的核燃料只包括钚一239,不包括铀一238,所以A选项错误;铀一238在吸收一个中子之后,经过两次β衰变,又变成了易裂变核燃料钚一239,并不是“说明铀一238可以重新变成钚一239”,所以B选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

4.5.答案:

解析:

据提问知该题属于词句理解题。

”凡欲结构字体,皆须象其一物,若人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谈的是“字体”“象形”的问题,即字须摹拟物的形象,而不是谈作者心境的问题,所以B、D排除;“运用合度”指写的字要合乎构字的原则,而不是把握分寸的问题,所以C选项错误,A选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A。

5.1.答案:

解析:

“基因的序列和功能的知识”是本来就存在,不是人类新开发出来的,所以第一个空应填“发现”;“技术”是人类的发明创造出来,第二个空用“发明”更合适。因此,正确答案为A。

5.2.答案:

解析:

“必竟”中的“必”是必然、一定的意思,不符合文意,应改成“毕竟”,“毕”这个字有究竟,到底的意思。故选D项。

5.3.答案:

解析:

阅读四个选项,只有B项语序不当,应改为“常常是被国外无偿的掠夺”。因此,正确答案为B。

5.4.答案:

解析:

文段中“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已有2000个‘功能已知的基因’被授予专利。这样,受谴责的‘基因专利’便获得公认,迫使人们改变原来的伦理观念,不得不参加‘基因争夺战’。因为人类基因组的基因总数是有限的,必竟只有6万到10万个。每有一个基因获专利,就等于少了一个基因”,可以得出A、B、D三项内容。因此,正确答案为C。

5.5.答案:

解析:

文段中“受谴责的‘基因专利’便获得公认,迫使人们改变原来的伦理观念,不得不参加‘基因争夺战’”,可以看出人们对“基因专利”的认可。因此,正确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