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各省
分站

公务员考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行测辅导 > 言语 > 正文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266)

发布时间:2016-10-25 09:33:20 作者:

(一)我们想把思想作成条理系统,也很不容易。写的时候,有时觉得千头万绪,纷如乱麻,不知怎样才能理出一个纲领来;有时思潮汹涌,争先恐后地要一齐倾泻纸上,不知先写哪一句为是;有时思想主旨,有似断了络索的井底银瓶,再也钓它不起;有时找不到中心点,像人入太空,失去了重量,轻飘飘地没法落脚。苦思良久,好容易思想上了轨道了,又好容易能顺利写下去了,又好容易一篇文章脱稿了。自己再来读读:这一句话意又过于晦涩,应涂去另找显豁些的。那一句又重复了,爽性给删了去。这一段文字应该放在后面或中间,才不致显得脚轻头重,那么来移置一下吧。那一段文字好像是孤立的,与全篇不能连贯,还要加上几句,或点窜一下,文章的脉络才得贯通,删改了又删改,琢磨了又琢磨,虽不能臻于“毫发无遗憾”之境,大体上总算可以见人了,这才誊清以为定本。

(二)写过以后,自觉平日游积脑中的思想,借笔墨的疏导,竟变成了一股活泼的泉源,未成形的思想,居然取得五官百骸,变成了一个有生命的婴儿。其轻松愉快,必有不可胜言者。

1.1.

第一段中划线部分的内容描述的是写作中的( )的过程。

A.确立主题

B.谋篇布局

C.语言表达

D.确定详略

1.2.

根据这篇短文的内容,第二段划线部分“未成形的思想,居然取得五官百骸,变成了一个有生命的婴儿”的寓意为( )。

A.思想有了活力

B.思想有了条理

C.思想有了形体

D.思想得到倾诉

1.3.

上述这篇短文所讨论的主要议题是( )。

A.如何写好文章

B.如何修改文章

C.写作可以整理思想

D.写作的艰辛和快乐

2.1.下列对“禽流感”的定义,准确的一项是( )。

A.禽流感是人类在直接接触受H5N1病毒感染的家禽及其粪便或直接接触H5N1病毒后受到感染的一种传染病

B.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禽类的一种从呼吸系统到严重全身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传染病

C.禽流感是能同时给禽类和人类造成大量死亡的流行性感冒传染病

D.禽流感是禽类的病毒性流行性感冒

2.2.对文中“缺乏能像跟踪人类疾病那样监控动物疾病的有力机制”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兽医与人类健康专家之间缺少联系

B.指人类无法控制禽流感,说明这个世界十分脆弱,连小小的病毒都对付不了

C.感叹世界上还没有跟踪鸟类、监控动物疾病的机构

D.指全球公共卫生网络在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门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等方面还存在漏洞

2.3.不属于专家们认为及时公布疫情信息的好处的一项是( )。

A.可能控制禽流感的蔓延

B.减少经济损失

C.降低诊断试验的费用以及在国际卫生组织之间分享更多的信息

D.使科学家能确定传播病毒的动物

2.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动物疾病,要求成员向其报告动物疾病的情况

B.医学院和兽医学院需要更多合作

C.世界卫生组织已开始研究建造水坝和其他环境因素可能怎样改变了鸟类的迁徏方式,并促进了禽流感的传播

D.科学家已从鸭子、鹅、天鹅和火烈鸟等各种动物身上查出H5N1变异病毒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都参加的一种过程,在这种过程中,人以自己的活动作为[a],来调节和控制他跟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我们现在谈的是人类所特有的那种劳动。蜘蛛结网,颇似织工纺织;蜜蜂用蜡来造蜂房,使许多人类建筑师都感到惭愧。但是,就连最[b.]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要高明,因为建筑师在着手用蜡来造蜂房之前,就已经在头脑里把那蜂房构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所取得的成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已经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了。他不仅造成自然物的一种形态改变。同时在自然中实现了他所意识到的目的。这个目的就给他们的劳动方式和劳动方法规定了法则(或法律)。他还必须使自己意志服从于这个目的。这种服从不仅在一些零散动作上,而是在整个劳动过程中各种劳动器官都要紧张起来,还要行使符合目的的意志,具体表现为集中注意(聚精会神)。劳动的内容和进行方式对劳动者吸引力愈少,劳动者愈不能从 劳动中感到运用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各种力量的[c],同时就愈需要加强集中注意。

3.1.

下列依次填入[a]、、[c]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A.媒体  笨拙 乐趣

B.媒介  拙劣 兴趣

C.媒介  拙劣 乐趣

D.媒介  笨拙 兴趣

3.2.

对“人类所特有的那种劳动”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指人类区别于蜘蛛、蜜蜂的用手来进行劳动

B.是指人类区别于蜘蛛、蜜蜂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并语言参与的劳动

C.是指人类区别于蜘蛛和蜜蜂的,本能的、能预设成果并伴随整个劳动过程的劳动

D.是指人类特有的意识活动

3.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在劳动过程中改造了自然也改造了自己

B.成品生产以前先以观念或意象的形成存在于头脑里,这肯定了形象思维的作用

C.劳动中的法则,伴随着劳动的产生而产生

D.在劳动过程中,人是靠形象思维进行交流活动的

3.4.

对原文中画线的语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动者观念--------指劳动者的形象思维

B.以观念的形式------指劳动者对其劳动的对象的总体感受

C.实现了他所意识的目的------指劳动者劳动的最终目的

D.三个句子含义相同,都是指劳动者对其劳动所得成果在头脑中的构建

3.5.

下列叙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原文开宗明义的指出“劳动者首先是人和自然参加的一种过程”,说明主体和客观都不可偏废

B.用蜜蜂造蜂房的例证来说明人的劳动也有无意识性

C.原文指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在劳动生产之间心里已先有蓝图,有了观念和目的,而这个目的就规定了劳动的方式和方法的的法则

D.文章申明了各种劳动器官的全面合作,都要紧张起来,这就表现为“注意”或“聚精会神”。

作为世界工业文明的肇始者,英国正在推进一场全方位的绿色文明革命,以减缓气候变化的脚步。天气是英国乐此不疲的恒久话题。然而,这一谈资延续至今,已经增加了新的内容,那就是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已经成为英国百姓的热门话题。”在民间通讯工作的安娜小姐举了一个例子:前不久英国南部一个小镇发生了洪水,不少人看过新闻后就说:看哪,这就是气候变暖的结果!安娜指着英国版图说:你看,如果气候继续变暖,多年之后,北极冰雪融化的巨大水流将把墨西哥湾暖流向南推移,英国的温度也将是一个挑战。而且,发生改变——这对于目前完全自给自足的粮食供给来说,无疑将是一个挑战。而且,发生改变的还不止是这样,海平面上升导致的陆地减少将更为可怕。与普通民众相比,政府的认识就更为超前和清醒。英国环境、食品与乡村事务部的环保官员萨曼先生告诉我们,早在布莱尔首相上台之初,就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与态度顽固的美国相比,英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令人称许。萨曼先生认为,在气候变化方面,发达国家的确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并且应该比发展中国家提早采取行动。为此,英国财政部在今年2月发布的《能源白皮书》中,将其经济定性为“低碳经济”,具体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是:到2050年左右,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由目前水平降低60%。据悉,明年英国将担任欧盟及八国集团的轮值主席国。布莱尔首相已经表态:应对气候变化是他担任轮值主席后所要开展的两项关键点工作之一。其实,在英国,环境并不是环境、食品与乡村事务部的专利,而是财政、交通、建筑等许多部门“人人有份儿”。作为一个市场经济非常完善的国家,英国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除了实行明确的政策导向外,还非常看重税收调节的作用。于2001年实施的环境税就是个成功的范例。这一全球首创的新税种是这样运作的:凡是非居民的用能单位每消耗一度电,就必须上缴l5便士的气候税,1年的总税金在10亿英磅左右。与此同时,财政部出台了环境税减征制度:企业根据自愿原则,与财政部核定每年的减排目标,凡是如期完成任务的,就可减免80%的环境税。目前加入这一协定的已经有44个行业企业,基本都能实现自己的减排目标。为鼓励更多的企业改善能效、减少气体排放,财政部还面向大企业设立了上亿英镑的减排基金和针对小企业的碳基金。只要是与财政部签定减排协议的企业,都可申请一定数量的无息贷款,用于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等。实践证明,上述措施的效果非常令人满意:与财政部签订协议的企业越来越多,许多企业还超额完成了减排任务。

4.1.

安娜认为气候变化对英国造成的最大的危害是( )。

A.气温变化

B.陆地减少

C.粮食减产

D.降雨量的变化

4.2.

>关于环境税,下面说法正确的( )。

A.是英国独有的税种

B.针对所有能源用户

C.达到要求的可减少税率

D.所收税金要用于环境的治理

4.3.

>英国财政部要向一些企业提供无息贷款的原因是( )。

A.一种税收返还政策

B.让这些企业改善减排的能力

C.补偿这些企业因减排造成的损失

D.奖励这些企业超额完成减排任务

4.4.

下面符合这段话意思的一项( )。

A.英国的粮食生产不能再自给自足

B.北极的冰雪融化会让英国气温升高

C.布莱尔政府的首要工作是应对气候变化

D.预计2050年英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为现在的40%

4.5.

>这段话谈论的主题是( )。

A.发达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承担更多的责任

B.英国未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C.全球气候变化的危害及人类的对策

D.英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作为认识过程的基础,这是它同以前的认识论相区别的一个根本标志。因此,要全面关注孩子的素质,首先必须关注他们的活动的发展和变化。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既不是由什么先天的遗传、先验的精神或图式决定的,也不是由环境、由外界事物机械地决定的。人的心理,包括儿童的心理,并不是什么先天的东西预定的运动,也不是对外界事物的直观的、机械的反映,而是在人的积极活动中,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的一种能动的反映。人的心理,包括儿童的心理,都是在活动中形成的,也是在活动中表现的,并且随着活动形态(游戏、学习、劳动)的不断发展而向前发展。这才是正确理解人,包括儿童心理发展的正确的钥匙。

(三)人的实践活动主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但从个体来说,实践活动有一个形成和发展过程。儿童出生不久,就产生了完整的有目的动作;继而便出现了专门接受人类经验的学习活动;最后,出现了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这一典型形态的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从学会适应社会生活,逐步发展到学会改造社会。这样,他就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

5.1.

根据全文内容,第一段中说“要全面关注孩子的素质,首先必须关注他们的活动的发展和变化”,其原因在于( )。

A.孩子的素质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得以形成

B.孩子的素质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得以发现

C.孩子的素质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得以认识

D.孩子的素质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得以检验

5.2.

根据第二段的内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的心理不是由任何事物决定的

B.人的心理不是任何事物的反映

C.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D.人的心理是主体对外界事物的客观反映

5.3.

根据第三段的内容,作者认为儿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的标志是( )。

A.适应社会生活

B.接受人类经验

C.参加劳动生产

D.学会改造社会

5.4.

这篇短文所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B.实践活动与儿童心理发展

C.人的心理的形成过程

D.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1.1.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对划线部分内容的分析应该抓住其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如“纲领”“先写哪一句”“思想主旨”“中心点”等,这些关键词所描述的显然是写作中要规划的几个内容,也是“谋篇布局”的情形。正确答案为B选项。ACD三项都只强调了某一个方向,不够全面,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1.2.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隐含主旨。由划线句前面的“疏导”可知,作者此处论述的是通过写作将平日游积的思想变成“条理系统”即让思想有了条理。故正确答案为B。

1.3.答案:

解析:

此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把上述短文分为两部分来看,第一部分“把思想作成条理系统,也很不容易”,表明写作过程中,要经历写作的痛苦,对于思想主旨把握的痛苦,对于结构文章的痛苦,时常需要删减、修改已写的内容,才能使脉络贯通。第二部分写完文章以后,忽觉内心思想得以疏导,“其轻松愉快,必有不可胜言者”,表现的是写作后的愉快。结合这两方面,D项正确。A、B、C三项概括不全。故正确答案为D。

2.1.答案:

解析:

文段“禽流感通俗地说,就是禽类的病毒性流行性感冒,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禽类的一种从呼吸系统到严重全身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传染病,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其传染源主要是鸡、鸭,人类在直接接触受H5N1病毒感染的家禽及其粪便或直接接触H5N1病毒后也可能会受到感染。此外,飞沫、呼吸道分泌物也能传播病毒。”介绍了禽流感的定义,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禽类的一种从呼吸系统到严重全身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传染病。因此,正确答案为B。

2.2.答案:

解析:

2.3.答案:

解析:

篇章中第三段“如果及早发现并做出有效反应,本来可能控制禽流感的蔓延、减少经济损失,并使科学家们能确定传播病毒的动物。”可以看出及时公布疫情信息的好处。只有C项内容不是文段中提到的好处。因此,正确答案为C。

2.4.答案:

解析:

篇章中第二段“虽然世卫组织研究一些动物疾病,但它并没有要求成员向其报告这些动物疾病的情况。”可知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动物疾病,没有要求成员向其报告动物疾病的情况。因此,正确答案为A。

3.1.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实词的语境搭配。

先看第一个空,“媒体”是指指传播信息的平台,例如电视台等。 “媒介”是指介绍或导致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a处是说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与自然间其他物质进行交换,所以“自己的活动”就是媒介,而不是媒体。所以BCD对。

再看第三个空,“乐趣”强调的是快乐,“兴趣”强调的是喜欢(某项工作),劳动者要从劳动中获取快乐,而不仅是对劳动有兴趣,所以BD错误,C正确。

再从第二个空进行验证,“拙劣”是指笨拙而低劣。b处表达的是就算技巧再差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拙劣”与“灵巧”相对,符合语境。

故正确答案为C。

3.2.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定位原文“我们现在谈的是人类所特有的那种劳动”,之后用蜘蛛和蜜蜂的劳动做对比,具体介绍了什么是“人类特有”,包括能预设成果、是本能劳动、并且在整个劳动中各种劳动器官都要紧张起来,C项完整概括了这个概念。

A项“用手来进行劳动”表述片面;B项“语言参加”材料并没有提到;D项“特有的意识活动”表达含糊,并没有清晰解释出来什么是“人类特有的劳动”。

故正确答案为C。

3.3.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劳动过程结束时所取得的成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虽然这句话表明了形象思维在劳动过程中的作用,但不能说明“在劳动过程中,人是靠形象思维进行交流活动的”,所以D项表述错误。

通过“他不仅……同时……他必须……”此句可知人在劳动中不仅造成了自然物的改变,也必须让自己的意志服从于特定的目的,其实也是某种程度的改造了自己,所以A对;成品生产之前先以挂念或意向的形成存在于头脑,正是肯定了形象思维在劳动中的作用,所以B正确;人在改造自然物的同时实现了他所意识到的目的,这个目的给劳动规定了“法则”,也就是说在劳动的同时,“法则”就产生了。所以C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3.4.答案:

解析:

此题属于词句理解题。

划线处所谈论的都是人类劳动特有的一面,即能够在劳动之初预设成果,在头脑中构建蓝图。D正确,A项“劳动者的观念”指得是劳动者在头脑中构建的蓝图;C项理同A项,D项“最终目的”表述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

3.5.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根据“建筑师在着手用蜡来造蜂房之前,就已经在头脑里把那蜂房构成了”可知人的劳动是有意识性的,B项明显与这句话的意思相悖,所以错误,当选。

根据第一句话可知A理解正确;根据“劳动观念已经存在……”“这个目的……规定了法则”可知C项表述正确;D项是“而是在整个劳动……聚精会神”句的同义转换。ACD项都理解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B。

4.1.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细节判断的能力。

由“>而且,发生改变的还不止是这样,海平面上升导致的陆地减少将更为可怕”一句可知,“而且”表达递进关系,后面为强调内容,“更为可怕”也说明陆地减少为最严重的后果,可知,B项正确。A、C、D项为“这样”指代的内容,并非最大的危害。

故正确答案为B。

4.2.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语句理解的能力。

由“财政部出台了环境税减征制度:>企业根据自愿原则,与财政部核定每年的减排目标,凡是如期完成任务的,就可减免80%的环境税”可知,C项正确。“>全球首创的新税种”并不能推出“独有”,故A项不选;环境税有自愿原则,并非针对所有能源用户,故B项不选;D项材料没有提及,故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C。

4.3.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细节判断的能力。

由“英国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除了实行明确的政策导向外,还非常看重税收调节的作用”,可以看出“政策导向”、“税收调节”的目的都是为了减排温室气体,即超额完成减排任务是这一政策产生的结果。故B项正确。A、C、D均不符题意。

故正确答案为B。

4.4.答案: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由“如果气候继续变暖,多年之后,北极冰雪融化的巨大水流将把墨西哥湾暖流向南推移,英国的温度也将是一个挑战”,可以判断,英国的温度随暖流南移可能会升高,B选项正确。由“>这对于目前完全自给自足的粮食供给来说,无疑将是一个挑战。”可知A项过于绝对;由“>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可知,C项“首要工作”与原文不符;“>到2050年左右,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由目前水平降低60%”可知,D项“2050年”将不确定信息确定化,故A、C、D项均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B。

4.5.答案:

解析:

本题为文章阅读的表面主旨题。

材料主要讲了气候变化可能给英国带来的诸多影响以及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英国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故D项正确。A项和C项将英国的气候问题扩展为全球,将主题外延;B项歪曲文章意图,英国所采取的措施表明英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均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D。

5.1.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根据第1段中“因此”一词,可知其原因是第一个句子。第一句话讲的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指出“实践是认识过程的基础”。由此可知,孩子的素质只有在他们的实践活动中才得以认识,即C项正确。其他三项均未抓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因此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5.2.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C项正确,由“人的心理,包括儿童的心理,都是在活动中形成的,也是在活动中表现的”可以直接推出。

A项错误,“任何事物”一说在文中缺乏依据;B项曲解文意,文中说的是“人的心理……不是对外界事物的直观的、机械的反映”,而非“不是任何事物的反映”;D项“客观反映”说法有误,人的心理是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的一种能动反映,D项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故正确答案为C。

5.3.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由“儿童从学会适应社会生活,逐步发展到学会改造社会……就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可知,儿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的标志就是“学会改造社会”。D项表述正确,其他三项都不是“独立社会成员的标志”。

故正确答案为D。

5.4.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阅读可知,文章主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来解读儿童的心理发展。文章首句提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接下来又说儿童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第三段指出儿童作为个体,其实践活动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由此可知,文章的主体词为“实践活动”和“儿童心理”。B项表述正确。

A、C、D三项表述片面,均未抓住材料的关键语意,因此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