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各省
分站

公务员考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行测辅导 > 言语 > 正文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251)

发布时间:2016-10-09 09:20:08 作者:

“西方国家摄取食物的方式,是导致其他地区饥饿的主要原因。”这是前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对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提出的警告。

据统计,30年前一个美国人平均每年要吃掉50磅的肉,而近年来,光牛肉每人就要吃掉100磅,大多数人每年吃下去的蛋白质是身体需要量的两倍。有人计算过,美国人每年吃下的肉若换算成谷类,平均每人的用量将超过1吨,而世界其他地区的人均谷物消耗,只有不足400磅。一项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美国的谷类有80%到90%都是拿来喂养动物的。

肉食可以说是人类食物最不经济且最低效的一类。通过精确的计算,一磅肉类蛋白质是同等重量的植物蛋白质价格的十几倍,而肉类蛋白质很不容易被人体所吸收,我们吃下去的肉,其中只有少部分的蛋白质被吸收,其余大部分都被排泄出去了。

营养学家珍·梅耶认为,只要人们把肉类生产减少10%,节省的谷类就可以供6000万人食用,如果全人类减少一半肉食,则可以解救全球的饥饿人口。而且,儿童教育及人类健康、医疗条件等都会大为改善。现在,许多西方科学家认为,未来食物的需求依靠植物蛋白质才能解决,所以目前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投入经费,开发用黄豆面粉制成的植物蛋白食品。

1.1.

西方国家摄取食物的方式导致其他地区饥饿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方人穷奢极欲,饮食方面太浪费

B.西方人爱吃肉,大量饲养动物

C.西方人摄取蛋白质过多

D.西方人爱吃面包之类,谷物消耗量大

1.2.

下列不属于文中所指肉类食品的缺陷的是( )。

A.价格贵

B.成本高

C.不易被吸收

D.容易变质

1.3.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肉食在当今资源短缺的时代越发显得“穷奢极欲”

B.减少肉食将能很好地解决诸如人口问题、饥饿问题、环境问题等全球性问题

C.植物蛋白将在未来食物的需求中占据重要位置

D.中国肉食消费水平的改善正是人们生活质量改善的象征

信息文化的直接后果是把全球结成一个紧密的信息整体,无论身处何地,一旦被纳入由电脑、电视、卫星、电话、电传组成的现代化信息网络,就可以与整个世界同时存在。同时知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种种变化。某种局部的社会变迁,通过全球一体化的信息网络,可以及时准确无误地传播到全球范围,从而产生全球性影响,使全球各区域之间的关联性大大增强。另一方面,信息一体化暴露了不同社会之间的差距,强化了不同社会之间的频繁接触,从而使人们很快意识到各自的处境和差距,有利于互相交流,协调发展,取长补短,加速前进,追赶代表全球先进水平的发展浪潮。

正如不同的土壤中可以开出不同的花朵一样,信息文化的崛起改变了人们的群体意识。浓厚的乡土意识是口头传播时代的产物。人们只能与本乡土的小群体频繁接触。从而产生一种乡土依恋心理。强烈的民族意识是文字传播时代的产物。不同乡土的人群依靠共同的文字认同,共同的文字支撑着共同的文化。只有进入电讯时代,各民族之间的普遍的文化认同才能发生。面对卫星电视和电子计算机,人们接受的是全方位传递的文化,人们必须依靠异种文化为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发展自己的文化。人们越来越超越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从全球协调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和认识问题,从而形成了普遍的全球意识。

2.1.

对“信息一体化”两方面的作用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把全球结成一个信息整体,并暴露不同社会之间的差距,促进交流和发展

B.使局部的社会变迁发生全球性影响,增强各区域之间的关联性,并暴露不同社会之间的差距,促进交流和发展

C.把全球结成一个信息整体,使人们了解世界发生的种种变化,从而追赶代表全球先进水平的发展浪潮

D.使本地区的社会变迁发生全球化影响,同时又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和差距,从而取长补短,加速前进

2.2.

对第1段出现的概念,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息文化”指电脑、电视、卫星、电话、电传等信息手段

B.“信息网络”指全球各区域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不同社会的频繁接触

C.“信息一体化”指用现代化手段把全球各个区域结成一个信息整体

D.“不同社会”指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或地区

2.3.

对信息文化间接后果的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信息文化的崛起改变了人们的群体意识

B.信息文化使人们接受全方位的文化传播

C.信息文化使人们的意识越来越超越自己的民族和国家

D.信息文化使人们形成普遍的全球意识

2.4.

对“正如不同的土壤可以开出不同的花朵一样”所比喻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浓厚的乡土意识是口头传播时代的产物

B.强烈的民族意识是文字传播时代的产物

C.群体意识是信息文化崛起的产物

D.普遍的全球意识是电讯时代的产物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文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特殊阶段,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后进一步脱离了原始野蛮状态的阶段。我们从考古学上怎么来判断呢?考古学发现和研究古代的物质遗存。现在我们主要依靠考古来论证文明起源,就需要在考古方面找到文明的标志。这不只是中国考古学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考古学的普遍问题。对于考古学中的文明标准,国际上现在有一些通行的标准,这些标准是外国学者在考古工作中提出的,是不是完全适合中国的情况,当然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可是直到今天为止,我们国内学术界还是使用这样的标准。

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些标准是怎么出现的。这些标准得以流行是由于一本很流行的书。这本书1968年出版,作者格林·丹尼尔是英国学者,长期担任剑桥大学考古学系主任,他主要研究欧洲考古,而他还研究考古学的历史,担任过世界考古学史会议的主席。他写了一本书叫《最初的文明》,副标题是“文明起源的考古学”,书虽然很小,可是很流行,成为西方国家考古学生的必读书,不单在英国出版,美国等一些地方都有版本。就是这本书把刚才说的考古学上通行的文明标准普及到了全世界。其实这些标准并不是由丹尼尔提出的,我们仔细读一下他的书就知道,这是在195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提出的。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在近东考古和历史方面的研究是很专业的,这个研究所当时召开了一个“近东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会上有一位学者叫克拉克洪,他提出了文明的三条标准,而后经丹尼尔补充,通过《最初的文明》一书在全世界得到了普及。

这三条标准是什么?第一条标准就是要有城市,就是发掘出的遗址中应该有城市,如果都是原始的小聚落是不行的,要有城市,也就是要有城市和乡村的对比和差别。这个标准还有量的限制,作为一个城市要能容纳五千人以上的人口。第二个条件是文字,没有文字的文明很难想象,因为没有文字的发明,人类的思想文化的积累就不可能存留和传播。第三个条件是要有复杂的礼仪建筑,什么叫复杂的礼仪建筑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建筑物不是为了一般生活需要而建造的,而是为了宗教的、政治的或者经济的原因而特别建造的一种复杂的建筑。比如说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任何人去参观,站在金字塔前,对着狮身人面像,都会感觉到这是一种文明,这是没问题的。你不能说它是原始的,还是处在蒙昧、野蛮的状态,因为金字塔是坟墓,如果仅为了一般需要,无论如何也不需要建造这样大的建筑。它之所以被建造,是因为要尊重法老,使法老的神灵可以永存,这就代表了文明时代的阶级分化和统治。

由克拉克洪归纳提出、经过丹尼尔推广的考古学上的文明标准,就是这三条。他们说,由于古代遗留的信息很少,只要有两条就够了,而在两条里面,文字是不可缺的,有了文字再有其他的一种,就可以认为是文明社会了。这个看法传到东方,不管是在日本还是中国,学者都觉得有点不够,提出来最好再加上一条,就是冶金术的发明和使用。现在在我们国内,冶金术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标准,那么我们就有四条标准了。当然,这些标准是不是真正适合我们中国古代的历史状况,我看将来还可以讨论研究。

3.1.

关于考古学中的文明标准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通行的文明标准是由格林·丹尼尔提出的

B.现在通行的文明标准不是一个人提出来的

C.现在通行的文明标准并不适合中国的情况,需要进一步补充修正

D.论证文明的起源,一定要找到考古学上的证据

3.2.

下列哪项不是文明标准( )。

A.一定要有迹象表明出现了文明时代的阶级分化和统治

B.一定要有文化留存和传播的手段

C.一定要显示出城乡差别

D.一定要有记载当时人的思想文化的典籍

3.3.

以下对我国使用的文明标准,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我国现在使用的文明标准与世界通行的标准完全相同

B.我国现在使用的文明标准与日本的标准完全相同

C.我国现在使用的文明标准中包括必须要有复杂的礼仪建筑

D.我国现在使用的文明标准是在世界通行的标准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补充得到的

3.4.

对“文明”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明是人类与动物的分界线

B.文明是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C.只有人类才有文明,动物没有文明可言

D.城市是文明的象征

3.5.

根据文意,下列推论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和日本的文明形态和欧美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要使用不同的文明标准

B.没有文字的现代民族还没有进入文明阶段

C.我国和日本学者认为,不会使用金属的民族没有进入文明阶段

D.文明的标准是一个可以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当代环境伦理学是一个富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新学科,形成了多种理论模式和学说。这些模式、学说既包括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即浅环境论,也包括非人类中心主义即深环境论,还有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在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方面与深环境论中的环境整体主义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更承认人类对自然的保护作用和“道德代理人”的责任,以及对一定社会中人类行为的环境道德规范研究。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采取了一种整合的态度。一方面,它汲取了生命中心论、生态中心论等非人类中心主义关于“生物/生态具有内在价值”的思想,承认自然不仅具有工具价值,也具有内在价值,但又不把内在价值仅归于自然自身,而改善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性质。这样,由于人类和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那么,不仅是人类,还有自然,都应该得到道德关怀。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整体价值观的基础上,承认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关于人类所特有的“能动作用”,承认人类在这个统一整体中占有的“道德代理人”和环境管理者的地位。这样,就避免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在实践中所带来的困难,使之更具有适用性。

在共同承认自然的固有价值和人类的实践能动作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的整体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理论基础。现代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在内)是一个有机整体,生命系统表现为网络格局。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从物种层次、生态系统层次到生物圈层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任何生物都有内在的目的性,都以其各自的方式在整体生态关系中实现其自然的善。因此,任何生物和自然都拥有其自身的固有价值(固有价值是一种实体为获得自身的善而独立于人类评价者目的的价值)。生物和自然所拥有的固有价值应当使它们享有道德地位并获得道德关怀,成为道德顾客。可持续发展伦理观把道德共同体从人扩大到“人——自然”系统,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类扩大到生物和自然。与此同时,由于只有人类才具有实践的能动性,才具有自觉的道德意识,才能进行道德选择和做出道德决定,所以只有人是道德的主体。作为道德代理人的人类,应当珍惜和爱护生物和自然,承认它们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价值。因此,人类具有自觉维护生物和自然的责任。

4.1.

以下对“深环境论”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深环境论认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价值归于自然本身,它强调人类的“道德代理人”的责任。

B.深环境论认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价值来自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性质,自然与人同样处于道德主体地位。

C.深环境论认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价值应归于自然本身,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D.深环境论认为自然具有工具价值,这种价值来自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性质,人类是环境的管理者。

4.2.

下列说法不属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内容的一项是( )。

A.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承认自然既有工具价值,也有内在价值。

B.认为自然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都应该归于自然自身。

C.生物和自然应当享有道德地位并获得道德关怀,成为道德顾客,人类应珍惜、爱护生物和自然。

D.承认人类所特有的“能动作用”,人类是道德主体,是自然和生物的道德代理人,是环境管理者。

4.3.

对“人类应承担起自然的道德代理人的责任”的意义的解说,最全面的一项是( )。

A.自然拥有自身固有的价值,是道德的顾客,应该得到人类的道德关怀。

B.自然是道德顾客,享有道德地位和道德关怀,人类应具有自觉的道德意识。

C.人类应当珍惜、爱护自然,承认自然作为一种实体而拥有自身在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价值。

D.自然拥有自身的固有价值,应享有道德地位,获得道德关怀,只有人类才是道德的主体,有自觉维护自然的责任。

4.4.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

A.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分别汲取了浅环境论中的生物内在价值和深环境论中的人类能动作用思想,将人和自然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B.人与自然的整体价值观承认自然的固有价值和人类的实践能动作用,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的理论基础。

C.在承认生物和自然所拥有的固有价值的同时,应看到只有人类才具有实践的能动性和自觉的道德意识,承担着自觉维护生物和自然的责任。

D.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主张辨证地、整体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5.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环境论强调生物/生态具有内在价值,它与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之间构成矛盾。

B.浅环境论主张只有人类才有“能动作用”,因此人类是万物的主宰,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待自然和生物。

C.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整合了浅环境论和深环境论的思想,因而更合理,更先进,也更适用。

D.浅环境和深环境论在研究人类与环境问题时所持的观点都有可取之处。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阳历”与“阴历”这两个词虽然大家都熟悉,但是仍有不少人对其理解有误。有人认为阳历来自外国,这是不对的。我们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我国三千年前就有十三月的名称,已经是阴阳历并用。《书经·尧典》上说“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就是阳历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乃是阴阳历并用。西洋在希腊罗马时代也夹用阴阳两历,和我国原是一样的。阴历是完全依据月亮的[a],阳历则完全依据太阳的。月亮绕地球一周所需时间为29.53059天,就是29天12小时44分3秒。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时间为365.242216天,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两个小数不能相互除尽,要把它们合起来非常困难。但我国在春秋时代已知道十九年七闰的方法,把阴阳二历调和得相当成功。

二十四节气也是我国古代历法的特点。节气是完全跟太阳走的,可称阳历的一部分。地球绕日因为昼夜长短太阳高低的不同,所以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二十四节气中,十二个为气,十二个为节。节应在月初,气应在月中,譬如立春为阴历正月之节,雨水乃正月之气等等。二十四节气是一个循环,有36514天,一节一气平均30天多一点。而阴历一个月只有29天有余。过了若干时候必会有月份单有节而无气,或单有气而无节。这有节无气的月份就叫做[ ] 。这样安排的好处是阴阳两历的周期都照顾到了,维持了一个月中晦朔弦望,和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它的缺点是年度长短不同,平年只有354天,闰年多一个月就有384天,计算极不方便。

5.1.

填入第一段[a]两处最恰当的说法分别是( )。

A.“行动”和“周期”

B.“运转”和“周期”

C.“圆缺”和“远近”

D.“运行”和“运行”

5.2.

第二段讲二十四节气时,指出节气“可称阳历的一部分”,这样说是( )。

A.因为他有一部分节气是根据阴历推算确定的

B.因为二十四节气恰好分布在十二个月之内

C.因为没有二十四节气也就没有阳历了

D.因为二十四节气是观察太阳运行来确定的

5.3.

第二段末的[ ] 中应填的词语是哪一项?( )

A.小月

B.残月

C.闰月

D.平月

5.4.

下列各项中,所说的不属于阳历的是( )。

A.以一年为365.24天

B.以一月为29.53天

C.闰年的二月份多加一天

D.七月、八月都是31天

5.5.

下列各项中,所说的不属于阴阳历并用的是哪一项?( )

A.一年分四季,四季定出二十四个节气

B.年无四季不成岁,月有朔望倍觉亲

C.十分成功地运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

D.根据月亮绕地球、地球绕太阳的运行来制定历法

1.1.答案: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文中第二段以美国人为例对第一段引用秘书长的话进行解释,由“美国人每年吃下的肉若换算成谷类,平均每人的用量将超过1吨,而世界其他地区的人均谷物消耗,只有不足400磅”,“美国的谷类有80%到90%都是拿来喂养动物的”可知西方国家摄取食物的方式导致其他地区饥饿的主要原因西方人爱吃肉,大量饲养动物,B正确。

全文围绕“肉食”展开,D项无中生有;A项“饮食方面”太空泛,且“浪费”一词在文中无从体现;C项只是西方人摄取肉类的一个表现,并不是导致其他地饥饿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B。

1.2.答案: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D项“容易变质”无法从文中体现,属于无中生有。

根据“肉食可以说是人类食物最不经济且最低效的一类”,可知肉类食品不经济,即价格贵;而且很明显,要吃到肉食就必须饲养动物,而“美国的谷类有80%到90%都是拿来喂养动物的”,说明肉类食品成本高;由文中“肉类蛋白质很不容易被人体所吸收”易知肉类食品不易被吸收,A、B、C三项均是其缺陷。故正确答案为D。

1.3.答案:

解析:

2.1.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根据材料第一段可知,信息一体化的两个作用:一方面形成紧密的信息网络,“使全球各区域之间的关联性大大增强”;另一作用为“暴露了不同社会之间的差距,强化了不同社会之间的频繁接触,从而使人们很快意识到各自的处境和差距,有利于互相交流,协调发展”等,B项完整表述了两方面的作用,故当选。A项忽略了“关联性”,太过片面;C项忽略了“暴露差距”,太过片面;D项过于空泛,且忽略了“关联性”,故均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B。

2.2.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细节判断的能力。

由材料可知,信息文化指在信息一体化情况下出现的文化现象或状态,并非指信息手段,故A项不选;信息网络指>电脑、电视、卫星、电话、电传等构成的现代化的网络,并不包括“不同社会的频繁接触”,故B项不选;不同社会强调的是信息文化的不同,而非强调社会制度,故D项不选。C项理解符合文意。

故正确答案为C。

2.3.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细节判断的能力。

材料第一段为信息文化的直接后果,第二段为信息文化的间接后果。其中,有关间接后果的句子有“信息文化的崛起改变了人们的群体意识”,故A项恰当;“人们越来越超越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从全球协调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和认识问题,从而形成了普遍的全球意识”,故C、D项恰当。B项为信息文化的直接后果。

故正确答案为B。

2.4.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语句理解的能力。

由第二段首句可知,比喻句后边的内容“信息文化的崛起改变了人们的群体意识”为本段主旨,C项“群体意识是信息文化崛起的产物”与主旨不符,“崛起”无从谈起,C项理解错误,当选。综合材料来看,A、B、D项是对首句比喻的具体阐释,理解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3.1.答案: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根据原文“其实这些标准并不是由丹尼尔提出的,……会上有一位学者叫克拉克洪,他提出了文明的三条标准,而后经丹尼尔补充,通过《最初的文明》一书在全世界得到了普及。”可知,现行的文明标准不是由>格林·丹尼尔一个人提出来的。而是通过很多人讨论,>格林·丹尼尔做的补充。所以A项错误,B项是正确的。由“是不是完全适合中国的情况,当然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可是直到今天为止,我们国内学术界还是使用这样的标准。”可见,文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个标准不适合中国,只说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并且我国现在也在使用这个标准,所以C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文中没有说“一定”要在考古学上找证据。

故正确答案为B。

3.2.答案: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文章提出文明的标准有三个,>记载当时人的思想文化的典籍内容不在文明的三个标准中,D选项错误;首先要有城市,即要有城乡差别,C选项正确;其次要有文字,好让文化留存和传播,B选项正确;第三要有复杂的礼仪建筑,即出现了文明时代的阶级分化和统治,A选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3.3.答案: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根据“这个看法传到东方,不管是在日本还是中国,学者都觉得有点不够,提出来最好再加上一条,就是冶金术的发明和使用。现在在我们国内,冶金术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标准,那么我们就有四条标准了。”可知我国只是对世界通行的标准做了补充,D正确。A项中我们和世界通行的标准不完全相同,故错误。C项我们增加的是冶金术的发明和使用,也并非复杂的礼仪,故错误。B项说法过于绝对,文中并没有明确表明中国和日本的标准完全相同。

故正确答案为D。

3.4.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词语理解。

由文章第一句话“文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特殊阶段,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后进一步脱离了原始野蛮状态的阶段。”得出,文明并不是人类与动物界的分界线,是人脱离了原始野蛮状态的阶段,所以不正确的是A项。同时推断出C项正确,文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特殊阶段,只有人类才有,动物没有。由“现在我们主要依靠考古来论证文明起源,就需要在考古方面找到文明的标志。”同样文明也是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推出B项正确。城市的出现了判断文明的标准,也可以说城市是文明的象征,所以D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A。

3.5.答案: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由文章最后一段得出,中国和日本判断文明的标准只是在欧美上稍加补充,并没有很大差异,故A错误。BC项说法过于绝对,文中没有提到这样的观点。由文章的最后一句“这些标准是不是真正适合我们中国古代的历史状况,我看将来还可以讨论研究。”可知文明的标准是一个可以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故正确答案为D。

4.1.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第二段首句先介绍“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在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方面与深环境论中的环境整体主义是一致的”,接着指出二者不同之处。“更”引导的内容即为其不同,而“在……的基础上”就是二者的相同点。由此可知“深环境论”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C项表述符合文意。A项“强调人类的‘道德代理人’的责任”是可持续发展伦理观与深环境论不同之处,不属于深环境论的观点;B项表述和A项同义,也不选;D项“人类是环境的管理者”也是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观点,不属于深环境论的观点。

故正确答案为C。

4.2.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由第二段“一方面……”的内容可知,B项表述是生命中心论、生态中心论等非人类中心主义关于“生物、生态具有内在价值”的思想,而非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内容。A、C、D三项均可在第二段中找到同义替换句,均属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内容,都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B。

4.3.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全面解说题目这句话的是材料第三段的内容。第三段首先论述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由“因此”得出结论,所以“因此”之后的内容都是对“人类应承担起自然的道德代理人的责任”这一结论的解说,D项表述最全面概括这段解说。由第三段最后一句可知“道德代理人的责任”即是人类“自觉维护自然的责任”。A项、B项都表述片面,仅提到道德意识这一点,并没有提出人类维护自然的责任;C项是论述作为道德代理人的人类应该怎么做,并不是对题目那句话的意义解说。

故正确答案为D。

4.4.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根据材料第二段提到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可知,“生物内在价值”是深环境论的内容,“人类能动作用思想”是浅环境论的内容,A项将二者弄混,不合文意。由材料第三段首句可以推出B项符合文意;C项是第三段最后两句的同义替换;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基础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即是主张辩证地、整体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它又承认人类在这个统一整体中占有“道德代理人”和环境管理者的地位,这即是在人与自然关系中,更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D项也符合文意。

故正确答案为A。

4.5.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文章第二段最后部分指出浅环境论者“承认人类所特有的‘能动作用’,承认人类在这个统一整体中占有的‘道德代理人’和环境管理者的地位”。B项“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待自然和生物”的表述错误。“深环境论强调的生物/生态具有内在价值”,即表示要珍惜和爱护生物和自然,这与人类合理开发利用间存在矛盾,A项推断正确。文章第二段即通过具体论述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内容,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内容即整合了浅环境论和深环境论的思想,由此段最后一句可知,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更适用,C项表述符合文意。文章所关键点介绍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内容即是整合了浅环境论和深环境论的思想,可见,它们都有可取之处,D项也符合文意。

故正确答案为B。

5.1.答案:

解析:

>此题是逻辑填空题。

>根据第一段中提到的“月亮绕地球一周所需时间为29.53059天,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时间为365.242216天”可知,>[a]提到的是月亮的“运转”情况,而提到的是太阳的“周期”情况。

>故正确答案为B。

5.2.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由文中第二段第一句话就讲“节气是完全跟太阳走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二十四节气是观察太阳运行的轨迹来确定的。故正确答案为D。

5.3.答案:

解析:

>此题是逻辑填空题。

>A>项小月是指>阳历一个月三十天或农历一个月二十九天的月份>;>B>项是指月亮的月相,并非文意要表达的意思。根据后文的语境义可作出判断,尤其是“闰年多一个月就有384天”这一句,闰年肯定是与闰月相对应的。

>故正确答案为C。

5.4.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根据材料语意,阴历完全是依据月亮的圆缺。而月亮的圆缺就是绕地球公转引起的,月亮绕地球一周所需时间为29.53059天,以一月为29.53天,恰恰是阴历的计算方法,所以B项描述的不是阳历算法。

>故正确答案为B。

5.5.答案: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根据材料语意,一年四季的划分是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而定的,属于阳历一部分。同时“节气是完全跟太阳走的,可称阳历的一部分”,所以“一年分四季,四季定出二十四个节气”属于单纯的适用阳历,并非阴阳历并用,A选项错误。其他选项理解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