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各省
分站

公务员考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行测辅导 > 言语 > 正文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243)

发布时间:2016-09-28 09:56:02 作者:

睡眠是大脑为维持正常机能而产生的( )抑制状态。通过对整个睡眠过程的仔细观察,发现它具有两种不同的状态:其一为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的时相,称为慢波睡眠;其二是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的时相,称为快波睡眠。

人们在刚刚入睡后的睡眠大都属于慢波睡眠。根据脑电波的变化特征,慢波睡眠时相可以分为1、2、3、4期。这四个期代表着睡眠由浅入深的过程。1期:呈现低振幅的脑电波,频率快慢混合,以4—7次/秒的θ波为主。这一时期一般是在睡眠开始或夜间短暂苏醒又入睡之时。2期:也呈现低振幅的脑电波,中间常出现短串的12—14次/秒的梭形睡眠波和一些复合波。这一时期是慢波睡眠的主要成分,代表着浅睡过程。3期:常呈现短暂的高振幅、频率为1—2次/秒的δ波。4期:脑电波也是呈现出高振幅波形且以δ波为主,代表着深睡状态。3期和4期仅有量的不同而无质的差别。通常认为,4期慢波睡眠具有促进精力和体力恢复的功能。

快波睡眠是睡眠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一种激动状态,其脑电图与觉醒时相似,呈现低振幅的去同步化快波,也称为异相睡眠。并且,由于这种类型的睡眠常伴随着眼球的快速运动,所以也被称为快速眼球运动睡眠。快波睡眠可能与脑的发育和记忆的巩固有关。

1.1.

第一段括号处恰当的措辞是( )。

A.自我

B.自动

C.自律

D.自然

1.2.

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慢波睡眠是睡眠过程中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时相

B.慢波睡眠从第1期到第4期代表着睡眠由浅入深的过程

C.慢波睡眠都有促进精力和体力恢复的功能

D.慢波睡眠一般不伴有眼球的快速运动

1.3.

根据上文,以下哪项不能作为慢波睡眠分期的依据?( )

A.脑电波振幅

B.脑电波频率

C.脑电波形

D.入睡时间

1.4.

关于慢波睡眠与快波睡眠的区别,以下哪项是不正确的?( )

A.慢波睡眠时睡眠较深,快波睡眠时类似觉醒状态

B.慢波睡眠呈同步化慢波,快波睡眠呈去同步化快波

C.慢波睡眠分期,快波睡眠不分期

D.慢波睡眠一般无快速眼动,快波睡眠常伴有快速眼球运动

1.5.

根据原文,得出的以下哪项推论是错误的?( )

A.快波睡眠一般在慢波睡眠之后出现

B.慢波睡眠1期脑电频率不超过7次/秒

C.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D.快波睡眠相比慢波睡眠而言,会出现呼吸、心率增快

公文,以其规范的体式,法定的效力,以及体现意志的团体性和所产生作用的强制性,对写作语言的使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公文写作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从公文语言的逻辑性、严密性、准确性上考虑,一般注意区分其与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学语言的区别,但常常却容易疏忽模糊语言的运用,或者即便使用了,也是在一种潜意识中使用,而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模糊语言。让我们试从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所反映客观事物的模糊性,从语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表述需要的模糊性两个相对应上来看模糊语言的实质。模糊语言是一个语言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不确定性的语言概念。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客观事物的模糊和语言本身在内涵、外延上模糊的相对性,形成了表述事物的准确性。比如:“全国人民奋勇前进”,“全军上下努力完成”等,其中修饰“前进”的“奋勇”和修饰“完成”的“努力”,其本身在客体上就具有模糊性。

如果在此把它精确化,全国人民用多快的速度前进,全军上下用多大的力完成,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问题在于语言上的精确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同时有的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满足某一种特殊需求在表述上要模糊的,这同样是模糊的相对性,只是客体变成了实际需要。比如,“领导一再强调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引起一些人的足够重视,其中修饰“强调”的“一再”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这里强调的频率是完全可以精确化的,三次、五次,甚至一百次、一万次,然而表述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反映“强调”的频率,而是要反映“强调”的重要性。这样,“一再”就比其他任何能确指的频率在表述效果上都更有力。

语言模糊不是一个语言概念,而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其主要的特点是没有形成两种模糊的相对应,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模糊的,而表述语言却是精确的。比如:“队伍于某日凌晨三点以后在张家口以南集结。”人到的差不多了,开会吧!”这里的“凌晨三点以后”、“张家口以南”和“差不多”都是极其模糊的时间、范围概念,而在这里却是所需要的一个确定的时间和范围概念。这就是客观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的相对应。再比如:“这件事发生在大约10年前的某一天”,其中,“10年前”其本身在客体上模糊的东西,而在表述过程中的“某一天”却把它精确化,这是客观上的模糊和表述过程精确化的相对应,无论是哪一种对应,都是反映客观事物模糊而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模糊现象。这种模糊现象在公文写作过程中是绝对要避免的。

综上所说,模糊语言和语言模糊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形成了两种对应,即客观上的模糊、实际表述需要的( )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 )相对应,客观上的精确、实际表述需要的( )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 )相对应,否则,便是语言模糊。

2.1.

关于公文“模糊语言”的实质,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模糊语言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不确定性的语言概念

B.模糊语言是指客观事物摸糊与语言内涵外延模糊相对应,从而表述事物的准确性

C.模糊语言是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即语言上的精确而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

D.模糊语言是指表述上的模糊,实际上比其他任何确指的频率在表达效果上都更加有力

2.2.

下列对“语言模糊”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模糊”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

B.“语言模糊”是指客观事物和表达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

C.“语言模糊”是指客体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性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相对应

D.“语言模糊”是指某些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特殊需要在表述上模糊

2.3.

最末一段括号处的四个词语,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模糊 模糊 精确 精确

B.精确 精确 模糊 模糊

C.模糊 精确 模糊 精确

D.精确 模糊 精确 模糊

2.4.

下列各句中,属于语言模糊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中国指挥家汤沐海在欧洲一些很有影响的音乐节上频繁演出

B.海水深度在200 米的大陆架,蕴藏的石油有2500 亿吨,占地球已知总储量的三分之一

C.我国将于5 月12 日到6 月10 日由本土向太平洋南纬7 度零分、东经171 度33 分为中心,半径70 海里圆形海域内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

D.过去十年中,日本对外投资大幅转向东亚,投资中日元贷款比重加大,在日元长期升值的背景下,这会加重偿债负担

近日接连见诸报端的两件新闻,引发人们再次热烈地讨论一个困扰国人上百年的老话题: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我们,如何看待传统。第一件新闻是,一项调查显示,92%的受访者认为,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应该延续下来;高达86%的人认为,中秋节应该成为法定的公众假日。对此结果,网络舆论附和者众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此表示支持的网民,大多是年轻人。另一件新闻则是,某机构准备启动国学文化社区建设项目,其中的一项内容是,将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历年省级状元的名字刻制成碑,和国子监孔庙元明清三代的进士碑立在一起。对此, 网络上几乎骂声一片。对于前者的积极附和与对于后者的全盘批评,看起来并无矛盾之处。人们是在运用既有知识和分析能力对传统进行取舍的:中秋节被视为精华,科举制度则被归为糟粕.因此,人们普遍地赞成继承中秋节,而反对立状元碑一一这被认为是对科举传统的一种继承,而科举制度及其精神显然是有悖于现代教育理念的。非常明确的结论。但让我们略微思考一下,对于哪怕是科举制度及其所形成的文化传统,我们的理性是否高度发达,足以对其做出如此确定的判断?我们是否完全有资格以现代人的标准来对过往的某项制度或习俗做出非常确定的判断?自启蒙运动以来,现代人普遍相信自己可以运用理性做出这样的判断。但是,一个真正的理性主义者,在运用理性的时候,始终会意识到理性的限度。相对于个人的生存甚至一个时代而言,传统是大写的。没有传统,就没有文明的生活。不管是对一个人的生命和还是对一个民族的生命,离开了传统的包裹,赤裸裸的存在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也是没有价值的。比起漫长的历史,比起我们全部祖先的智慧的凝聚,任何一代人的智慧,其实都是沧海—粟。 因此,对于传统,明智的态度是

保持审慎,保持足够的同情和敬畏,因为它是当下人们有价值的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经过反思,我们确实有可能证明,某些传统是有害于正义和善的,据此,我们可以剔除其有害的影响。但是,绝大多数传统,不会这样极端。因而,试图理性地辨别其究竟属于精华还是糟粕,可能是非常困难的。假如有人愿意,他们是否可以立状元碑?对这个问题,笔者宁愿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我们能否确信我们已经找到了一种十分优良的教育理念,以至于可以确切地断言,传统的状元文化极端有害,因而,必须予以剔除,且在剔除这种传统后即可实现我们所设想的那种先进教育方式?

3.1.

两条新闻中人们的不同态度说明了( )。

A.中秋节应该成为法定假日

B.科举考试是古代遗留下来的糟粕

C.大多数人对传统价值的取向很接近

D.古人留下来的传统中有精华也有糟粕

3.2.

下面符合这段话意思的是( )。

A.对待传统不可一分为二

B.传统应该全部继承下来

C.离开传统现代人就无法生活

D.对待传统要吸其精华去其糟粕

3.3.

通过作者对是否可以立状元碑的回答,可以判断出其态度是( )。

A.留恋传统的状元文化

B.对当前教育方式的失望

C.认为应该批判地继承状元文化

D.认为理想的模式不会凭空产生

3.4.

这段话谈论的主题是( )。

A.中秋节和科举考试哪个有价值

B.现代人在传统面前做出的选择

C.在传统面前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D.现代文明脱离传统就失去意义

3.5.

下面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是( )。

A.传统带给我们什么

B.人们对传统认识的误区

C.传统的价值应该由谁确定

D.我们有批判传统的力量吗

人脑充满了大量高效的工序,这些工序由1000亿~2000亿个被称为神经元的神经细胞构成。这些神经元的末端有很多细小的分支,一端称为末梢,另一端称为树突。有些神经细胞拥有8000个末端分支,这些末端分支使得神经细胞能与其他的神经细胞联系。一个标准的神经细胞与其他的细胞有10万个联系。这样就形成一个有数千万亿个相互联系的神经网络,并使得一个神经脉冲有无数个传输的路径。
  人脑就是通过这个惊人的微观网络开展它的工作的。每个神经元接收到数千个刺激信号,并立刻决定是中止它还是将信号传给它众多的邻居。在这个过程中,将有数千亿个不同的传输方向。这是人脑与电脑的根本不同。一个电脑基本上是一维的:它操作一个计算,然后是第二个和第三个,是一种线性的形式。它不能同时操作大量不同的工序,并将它们综合平衡而得到一个完整的结果,但人脑能有效地像数千万台电脑同时工作一样地运转
  人脑功能单元是神经元,在电脑中则是硅晶体管。简而言之,一个晶体管就是一个快速打开或关闭的开关,它在与它相连的电路中产生电脉冲。这就产生了电脑存储和调用数据的语言。神经元则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它的信号本质上是电化学性质的。这意味着,电脉冲是通过化学物质——神经液传播的,神经液是神经元本身所拥有的秘密。存在有几十种不同的神经液,神经元对每种神经液有不同层次的反应。它们不是简单的开或关,而是对接触它们的神经液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敏感性。人脑的复杂性又一次极大地掩饰了它毫不费力的操作。
  今天的电脑设计者试图重复人脑的基本构造。他们将许多电脑互联在一起,使它们能同时平行地工作。新墨西哥州的国家实验室已经建立起了可能是最强有力的超级电脑。它的名字叫TF—1,使用了1024个单独的处理器。困难的不是将它们连起来,而是开发硬件和软件程序使它们能有效地共同工作。有一些研究者看到了使用硅晶体管智能的困难,他们在特殊的表面上培养神经元以创造一个人造生物网络。
  在所有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区别中,最主要的不同可以归结为一个词:人脑是“活”的。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能对瞬息万变的环境作出反应。例如,人脑可以记住相当于500本百科全书的知识并能立刻将其中的一部分回忆起来。神经学家认为神经元是靠改变它们的分子结构来做到这一点的。但到底它们是怎样改变的仍是一个谜。有一点是清楚的:神经元总是在改变它们的结构和行为,没有两个神经元是一样的。

4.1.

对文中“神经元”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被称为神经元的神经细胞,是人脑进行活动的功能单元

B.神经元的末端分支和树突与其他的神经细胞相联系才能传递神经脉冲

C.神经元对接收到的刺激信号进行选择,并决定是否将其传递给其他的神经细胞

D.神经元对不同信号的传递,是通过对不同的神经液的不同层次的反应来进行的

4.2.

对文中画线的“但人脑能有效地像数千万台电脑同时工作一样地运转”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人脑可以同时开展大量的线性形式的计算,就好像有千万台电脑同时进行计算一样

B.人脑通过它的微观网络系统开展工作,就犹如将千万台电脑联网进行某一项工作

C.人脑可以同时操作不同的工序,就好像数千万台电脑同时进行不同的工作一样

D.人脑能将不同的信息综合平衡得出一个完整的结果,就好像数千万台电脑同时处理不同信息得出结果一样

4.3.

对文中人脑与电脑相关信息的比较,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在电脑中起着开关作用的硅晶体管,犹如人脑的神经元,是电脑进行工作的功能单元

B.电脑的工作是一种线性的形式,而人脑是通过“网络系统”来开展工作

C.互联在一起构成的最强有力的超级电脑,与人脑的基本构造相同

D.电脑是依照人类设计的程序机械地进行工作的,人脑是一个动态系统,能灵活地对环境作出反应

4.4.

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以下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一个标准的神经细胞与其他细胞有10万个联系,因而一个神经脉冲就有不少于10万个可能的传输路径

B.神经元的信号本质上是电化学性质的,因此作为信号的传播媒介的神经液也是化学性质的

C.人脑能毫不费力地支配人的行为是由于神经元能对瞬息万变的环境作出灵活的反应

D.只要解决了开发硬件与软件程序的问题,人类就可以创造出与人类智能相同的人工智能

4.5.

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不包括( )。

A.列数字

B.作比较

C.举例子

D.下定义

在历法王国里,谁也没有我伟大,我就是历法之魁,通行全世界的公历。我的全名叫格里高利历,人们却喜欢叫我的小名:阳历,因为我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制定的。

我的父亲是儒略历,他也不愧为一代天骄。公元前古罗马人的历法一年有365天,可每两年就需增加22或23天,因此日期常常变换,老百姓经常弄不清日期。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儒略·恺撒决定让我父亲掌管历法。父亲行使的权力主要有:一年分为12个月,单月31天,双月30天,唯有2月是29天。因为在罗马,2月是行刑期,人们认为2月是个不吉祥之月,不能过得太长,所以从 2月中减去一天,这样也符合当时测得地球公转1周的时间。

父亲上任不久,儒略·恺撒死了,他的侄子奥古斯都当上了罗马帝国的第一任皇帝。他征服埃及和结束国内战争是在8月,为了炫耀自己,奥古斯都给父亲动了个小手术:用自己的名字“August”作为8月的名称。他还嫌8月是小月,就从2月中抽出一天,加在8月上。又打乱8月后面大小月的顺序,因而,大月变小月,小月变大月。他的手术很成功,一直到现在还是1、3、5、7、8、10、12为大月,2、4、6、9、11为小月。

父亲掌管历法一千多年,虽然工作认真、负责,但是由于过于年迈迂腐,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到1582年,所显示的日期和实际的日期已经相差了10天。这样,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提出,让我接父亲的班。我上班后立即决定把这年的 10月5日改为10月 15日,纠正了父亲的误差。为了使自己更完善,我还规定每400年中取消3个闰日。这样平均年长为365.2425日,比太阳年的实际长度365.24219日仅差26秒,从此,我就登上了历法至尊的宝座。

我的优点很多,一上任就被当时的天主教国家,如罗马、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重用。中国一直到1912年才把我引进。

5.1.

这文字主要说明的是( )。

A.世界历法的发展过程

B.公历和公历的来历

C.什么是儒略历和公历、奥古斯都改订后的儒略历和格里高利历

D.公历的优点

5.2.

下列关于历法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略历一年分12个月,单月31天,双月30天,2月29天

B.奥古斯都改订后的儒略历规定1、3、5、7、8、10、12月为大月, 2、4、6、9、11为小月, 2月28天

C.公历在奥古斯都改订后的儒略历的基础上加10天

D.公历在奥古斯都改订后的儒略历的基础上规定每400年中取消三个闰日,年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

5.3.

下列对本文的写法分析,不准确的是( )。

A.用拟人手法,以自述形式介绍有关历法知识,生动亲切,构思奇特

B.按罗马历法发展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条理清楚

C.使用大量确凿的数据,保证了说明的准确性、科学性

D.拟人说明与非拟人说明相结合是本文的特点

1.1.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逻辑填空题。

文章中说的是大脑为了维持正常机能,而进行的自我管理行为。选项中,C项“自律”指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填入此处符合文意。

“自我”指自己对自己,“自动”是说自己主动做某事,“自然”指天然的,非人为的或不做作。这三个词语都没有“管理”之意,不合语境。故正确答案为C。

1.2.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C项说法错误,第二段末句指出只有第4期的慢波睡眠具有促进精力和体力恢复的功能。

由第一段中“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的时相,称为慢波睡眠”可知A项说法正确;根据“根据脑电波的变化特征,慢波睡眠时相可以分为1、2、3、4期,这四个期代表着睡眠由浅入深的过程”可知B项表述符合文意;D项说法正确,由文章最后一句话可知伴随着眼球快速运动的是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慢波睡眠一般是没有此种眼球运动的。

故正确答案为C。

1.3.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文章第二段指出根据脑电波的变化特征,慢波睡眠时相可以分为四期,接下来文章又阐述了不同阶段的脑电波变化特征,即振幅、频率和波形的变化。由此可知,D项入睡时间并非分期依据。故正确答案为D。

1.4.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第三段首句提到快波睡眠时其脑电图是与觉醒时相似,而非快波睡眠时人的睡眠就很浅,和觉醒状态一样,由此可知A项说法错误。

B项正确,由文章首段第二句话可以推断得出;C项正确,第二段指出慢波睡眠分为4期,第三段点明快波睡眠是睡眠过程中周期出现的激动状态,没有分期;D项正确 ,由第三段可知快速眼动是快波睡眠时的特点,而慢波睡眠一般是没有快速眼动的。

故正确答案为A。

1.5.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B项说法错误,第二段提到慢波睡眠1期时脑电波频率以4-7次/秒的θ波为主,由此可知此时脑电频率也可能会超过7次/秒。

A项正确,第二段指出人们在刚入睡后的睡眠都是慢波睡眠,由此可知快波睡眠一般是在慢波睡眠之后出现的;C项表述正确,第二段指出4期慢波睡眠具有促进精力,和体力恢复的功能,第三段末尾指出快波睡眠可能与脑的发育和记忆的巩固有关,由此可知这两种睡眠状态有不同的生理功能;D项说法正确,快波睡眠是睡眠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一种激动状态,由于是激动状态,其呼吸和心率要比慢波睡眠时快。

故正确答案为B。

2.1.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根据文章第二段“如果在此把……问题在于……”一句,可知C项只是为了证明“模糊语言”的特点而举出的反面的例子,并不是“模糊语言”的实质,所以C项错误,当选。A项是“模糊语言是一个语言概念,是反映……”一句的同义替换;B项是“它的最大的特点在于……”一句的同义替换;又根据第二段最后举出的“一再”的例子,正说明了表述上的模糊实际上比其他任何确指的语言在表述效果上都更加有力,所以D项也表述正确。故正确答案为C。

2.2.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D项“为了特殊需要”在文章中并没有提到,所以错误,当选。A项是文章第三段第一句话的同义替换;B、C项表述的是“语言模糊”的主要特点,点,均为第三段中的原文,均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

2.3.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实词的语境填空。材料的前三段分别论述了“模糊语言”和“语言模糊”这两个概念。由最后一句“否则,便是语言模糊”可知,四个划线处所在的两个分句描述的是“模糊语言”的概念。再根据材料可知,模糊语言的特点是“客观事物的模糊和语言本身在内涵、外延上的模糊相对应,形成了表述事物的准确性”,据此前两个划线处和后两个划线处各自应呈对应关系,排除A、B项。同时,客观上的模糊与否和实际表述需要的模糊与否也构成相对应,第一个划线处应填“精确”,故正确答案为D。

2.4.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语言模糊”的特点是没有形成两种模糊的相对应。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模糊的,而表述语言却是精确的。B项中的描述用了很多精确的数字,如200米、500亿吨、三分之一等,而实际反映出的事实却需要模糊的表达,所以它是属于“语言模糊”的问题。

A项“频繁”修饰“演出”,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这里只需要表达出他演出次数之多就可以了,具体是多少场无需准确说明,所以用“模糊的”语言来表达“模糊”的客观,属于“模糊语言”。C项中的表述很准确,而发射运载火箭就需要进行十分精确地描述,该描述与客观事实相对应,不构成“语言模糊”。D项“大幅”、“很大”为模糊表述,然而表述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反映“增幅”、“比重”的具体数值,而是强调其增幅和比重之“大”,可知D项也属于“模糊语言”。

故正确答案为B。

3.1.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表面主旨。由材料“高达86%的人认为”和“几乎骂声一片”可知,对于中秋节和立状元碑二事,大多数人的看法一致,即对传统价值的趋向很接近。故正确答案为C。

D项的两分法不符合作者的看法,几个疑问句就表示了作者对这种过于极端化判断的质疑,D错误。A、B项以偏概全,仅提到了两条新闻中的一条。

3.2.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由“对于传统,明智的态度是保持审慎,保持足够的同情和敬畏”和“试图理性地辨别其究竟属于精华还是糟粕,可能是非常困难的”可知,不能将传统简单分为精华或糟粕,实行一分为二的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故A正确,D错误。

由“我们可以剔除其有害的影响”可知,B项错误。材料提到“不管是对一个人的生命还是对一个民族的生命,离开了传统的包裹,赤裸裸的存在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也是没有价值的”,这句话说明现代人“精神“上离不开传统,并非“生活”。故C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A。

3.3.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态度理解。从材料可以看,作者认为对状元文化“明智的态度是保持审慎,保持足够的同情和敬畏”和“试图理性地辨别其究竟属于精华还是糟粕,可能是非常困难的”可知,评判状元文化是不易的,故正确答案为D。

对于传统的状元文化,作者的态度是“保持审慎,保持足够的同情和敬畏”,对于某些有害于正义和善的,“我们可以剔除其有害的影响”,这足以说明作者并不留恋这种文化,故A错误。对于状元文化,作者认为难以简单的分为“属于精华还是糟粕”,并质疑了传统的“批判继承”的判断方式,故C错误。在材料的最后,作者用了个一般性的疑问句,提出警醒,并不能说明是对当前教育方式的失望,故B错误。

3.4.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表面主旨。作者通过人们对中秋节和立状元碑迥然不同的态度,指出了大多数人在对待传统尤其是传统文化上存在的误区,即简单地以精华或糟粕也就是所谓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区分传统文化,分析了它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对传统要保持审慎和足够的同情与敬畏,以便树立一种良好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方式。通过分析可知,材料的主旨就是告诉人们在传统面前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故正确答案为C。

B、D项未抓住材料关键点。A项仅是材料的部分话题。

3.5.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标题选择。材料的主旨是围绕大多数人对传统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来说明对传统评判方法的不妥,引导人们该如何正确对待及评价传统。而用疑问句作标题,更有警醒强调的作用,D更适合做本文标题。故正确答案为D。

A、C项超出了材料议论的范围。B项未抓住材料关键点。

4.1.答案:

解析:

本题为词句理解题。

B项表述错误,“末端分支”包括“树突”,二者不是并列关系,故正确答案为B。

A项可由第一段第一句以及第三段第一句得出;C项可由第二段第二句得出;D项可由第三段“存在有几十种不同的神经液,神经元对每种神经液有不同层次的反应。它们不是简单的开或关,而是对接触它们的神经液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得出。

4.2.答案:

解析:

本题为词句理解题。

定位题干所给句子,其前面的句子为“它不能同时操作大量不同的工序,并将它们综合平衡而得到一个完整的结果”,结合整句话理解可知,人脑可以同时操作大量不同的工序,并将它们综合平衡而得到一个完整的结果。D项表述准确,因此正确答案为D。

A项表述错误,根据第二段“在这个过程中,将有数千亿个不同的传输方向”可知人脑工作形式不是线性的;B项“千万台电脑联网”不等于“数千万台电脑同时工作”;C项未把握关键点,材料强调的是“将它们综合平衡而得到一个完整的结果”。

4.3.答案: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根据第四段第一句“今天的电脑设计者试图重复人脑的基本构造......新墨西哥州的国家实验室已经建立起了可能是最强有力的超级电脑”可知,最强有力的超级电脑是设计者试图重复人脑的基本构造的成果之一,而重复的结果是否与人脑的基本构造相同尚未可知,C项把未然说成已然,表述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

A项可由第三段第一、二句得出;B项可由第二段“每个神经元接收到数千个刺激信号......将有数千亿个不同的传输方向。这是人脑与电脑的根本不同。一个电脑基本上是一维的......是一种线性的形式”得出;D项可由最后一段的第一、二句得出。

4.4.答案: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根据第一段后两句可知A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A。

B项“因此”后的推断没有根据,材料并未提及神经元的信号的化学性质和神经液的化学性质的因果关系;C项错误,根据第三段后两句可知,人脑能毫不费力地支配人的行为是因为“神经元对每种神经液有不同层次的反应”;D项“只要......就”将开发硬件和软件程序问题阐述为充分条件,而根据第四段这个条件是必要条件,故错误。

4.5.答案: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纵观全文,没有运用到下定义这个说明方法,故正确答案为D。

A项可由第一段的列数字得出;B项的说明方法材料用得比较多,如第三段首句;C项可由最后一段“例如,人脑可以......”得出。

5.1.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阅读可知,文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第1段可知“我”指的是公历,第2、3段介绍的公历的“父亲”即儒略历,接下来指出因为儒略历跟不上科技的发展,公历登上“历法至尊的宝座”,被很多国家采用。综上可知,文章主要介绍的是公历和公历的来历,即B项正确。

A项错误,“世界历法”范围太广,文章所讲的公历只是世界历法中的一种;C项中奥古斯都改订后的儒略历和格里高利历只是文章细节,并非文章主要说明的内容;D项表述片面,文章只是在最后一段提到公历有很多优点,不能作为文章主旨。

故正确答案为B。

5.2.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C项说法错误,文章第4段说的是“把这年的10月5日改为10月15日”,而不是“加10天”。

由第2段中“父亲行使的权力主要有:一年分为12个月,单月31天,双月30天,唯有2月是29天”可知A项正确;B项正确,由第3段最后三句话可以推断得出;根据第4段中“为了使自己更完善,我还规定每400年中取消3个闰日。这样平均年长为365.2425日”可知D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5.3.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阅读可知,文章采用拟人手法,将“公历”比作一个人,通过介绍自己的父亲引出自己的由来,其间引用了大量确凿的数据来保证论述的科学性。由此可知,A、B、C三项说法均正确无误。

D项说法错误,文章通篇运用的都是拟人手法,并没有非拟人的说明。故正确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