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各省
分站

公务员考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行测辅导 > 言语 > 正文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阅读理解(198)

发布时间:2016-09-24 10:08:23 作者:
1.

识才需要智慧,用人需要胆略,护才需要勇气。大规模选拔人才必须依照制度进行,但“制度选人”不能代替“伯乐相马”。现在通行的标准化选人方法,只能选出一般性的优秀人才,而那些特殊性的杰出人才则很难被选拔出来,甚至会被当作“不合格产品”加以淘汰。

承接上述文字最恰当的一句是( )。

A.因此,领导者只有独具匠心和慧眼,才能将他们选拔出来

B.因此,高明的领导者应当大胆地起用、加倍地呵护杰出人才

C.因此,标准化的选人方法已不合时宜,更为灵活、覆盖面更广、尊重特点、承认差别的选拔方法应运而生

D.因此,选人方法必须由一般性人才向特殊性人才转换,为特殊性人才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

2.

《小时代》这样的小说与影片,上了一点岁数的人真看不下去,也不合追求深刻的文艺批评家的胃口,但这并不妨碍其票房上的成功。针对特定观众的小众电影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说明了中国市场之大、机会之多。郭敬明就是一个精明的商人,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

A.千万别把他当艺术家

B.精准地抓住了商机

C.不管你是否能够接受这样的作品

D.他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

3.古代有关三国的小说都蕴含了分合循环的历史宿命思想。民间流传的《三国志平话》,原来构想了一个历史寓言:由于西汉初年高祖刘邦残杀功臣,所以功臣们托生成为三国诸侯,最终颠覆丁汉王朝。这种不切实际的前世因缘,蕴含着冤冤相报、道德报应的历史宿命,表现的是民间的善恶观念和因果观念。而《三国志演义》却用黄巾起义、三国归晋这种确凿的历史变迁,取代了《三国志平话》的历史寓言。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 )。

A.《三国志演义》如何用不同的方式展现分合循环的历史宿命思想

B.对比《三国志演义》和《三国志乎话》表现方式的不同

C.《三国志演义》和《三国志平话》的历史渊源

D.《三国志演义》对后世的影响

4.

>你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所获得的了解,即使只有>50%或更少——__________________。事实上,你会像游客在陌生的地方旅行一样,若曾到过某一地带,你就可以从以前所不知道的道路再去探险,只有这样,你才不至于把岔路看成干道,也不会被中午的影子所欺骗,因为你记得它们在日落时的景象,你所塑造的内心地图会指引你,谷地与山丘是如何构成整个风景的一部分的。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或许可以引导你到达期望的彼岸

B.需要你用内心的体会去寻找遗失的美好

C.完全可以帮助你进一步尝试找寻第一遍所跳过的地方

D.也不可能带你穿过迷茫寻找光明

5.

就好比古代中国的读书人绕不开《易经》一样,现代中国的读书人是避不开《红楼梦》的。所以,自王国维发表《<红楼梦>评论》以来,中国现代各路“文化豪杰”在学有所成后都会在“红学”里一试身手,似乎不露一手就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学问如何了得。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红楼梦》产生了一种“正典效应”。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关键点介绍的是( )。

A.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B.《红楼梦》的“正典效应”

C.各路“文化豪杰”的“红学成就”

D.现代中国的读书人避不开《红楼梦》的原因

1.答案:

解析:

由提问可知为接语选择题。

根据就近原则,文段最后一句提到了杰出人才很难被选拨出来,承接的句子也应与杰出人才选拨有关,论述如何才能选拨出特殊性的杰出人才,只有A体现了这一点。故正确答案为A。

2.答案:

解析:

文段的最后一句是对整个文段的总结,即《小时代》的成功是商业上的原因,与作品的艺术性关系不大。文段主要在讲两个方面:一是商业;二是艺术。因此,总结句应该包括这两方面,>A>项符合。

3.答案:

解析: 文段的第一句为该文段的主旨,由这一句可知后文讲的是古代有关三国的小说如何蕴含分合循环的宿命思想。再根据最后一句的转折词“而”不难推出,作者接下来要讲的是《三国志演义》如何用不同的方式展现分合循环的历史宿命思想。本题正确答案为A选项。

4.答案:

解析: 文中“若曾到过某一地带,你就可以从以前所不知道的道路再去探险”是比喻,承接前文,所以前面要填入的句子应当与此有关,文中要表达的意思是即使读书时浏览的内容很少,也可以帮助读者找寻未知的部分,>C项符合此意,故本题答案为>C。>A项偏离主题;>B项无中生有;>D项和文意相反,均排除。

5.答案:

解析:

据提问知此题为接语选择题。

根据文段的起承转合可知,下文应该围绕文段最后一句中出现的“正典效应”进行阐述。故正确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