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各省
分站

公务员考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行测辅导 > 言语 > 正文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232)

发布时间:2016-09-17 09:14:39 作者:

①每个人对于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都应该有一个自我设计。但这种应该是相对模糊的,是不完美的和有待修正的。可生活中偏偏就有人跟自己较劲,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好,觉得现实中的自己距离设计中的自己相差太多,并因而痛苦不堪。其实这些人往往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现实,就是人人都有缺陷。“玉,有点瑕疵才是真的。”

②有一位腿有残疾的私营企业主,经过自己十几年的奋斗拼搏,终于成了闻名遐迩的雕刻家和经营雕刻精品的大老板。有人对他说:“你如果不是残疾,恐怕会更有成就。”他却淡然一笑说:“你说得也许有道理,但我并不感到遗憾。因为如果没得小儿麻痹症,我肯定早下地当了农民,哪有时间坚持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我应该感谢上帝给了我一个残疾的身体。”还有罗斯福和丘吉尔,罗斯福曾连任四届美国总统,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是一个信奉巫神、酗酒成癖的人;丘吉尔是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1953年获诺贝尔奖,但他也曾经是一个贪睡、贪酒的人,还曾因吸食鸦片两次被赶出办公室。但他们都痛苦地改掉了自己年轻时不良嗜好,经过不懈的努力,成就了伟大的事业。________。

③完美欲是人类的天性之一,有了它,人类才会用不满足地向前发展。我们要努力追求完美,但同时我们必须学会接纳我们的不完美。

④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源自我们常常拿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进行比较而产生的焦虑感。必须明白,理想的自我是要经过若干年成一生的不懈努力才能接近而始终不能百分之百达到的一个终极目标,只要每天进步一点,快乐一点,我们离目标也就近了一点。【 】因为不能接纳自己的缺陷而生出健忘失眠等痛苦,只能使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远。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还源自和别人不正确的比较而产生的自卑感。拿自己与高过自己一大截的人比,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拿自己的各个方面分别与不同人的优点比,比较的结果是事事不如人,谁都比自己好。

⑤其实,每个人都有足以让自己确立自信的优于别人的长处。“一棵树,如果花不鲜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花和叶子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它处的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绰约多姿。

⑥席勒曾经给成年人写过一篇童话:一个圆的一部分切去了,它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圆,因此它就四处寻找它遗失的那一部分。但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所以只能漫漫滚动,由此得以沿途欣赏花草的芬芳,阳光的灿烂,并与蚯蚓娓娓而谈。有一天,它终于找到了自己遗失的部分,它高兴极了,因为它又是一个完美的圆。它又开始飞快地滚动,它在快速滚动中发现世界整个变了样,许多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了,于是它又停下来,毫不犹豫地将千辛万苦找回的部分丢在路边,然后漫漫滚动着向前走去……

⑦人生就是如此,不完美才是真的,只要我们真诚地面对,有点缺憾,人生照样精彩。

1.1.

根据文意,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们“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主要原因的是( )。

A.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比较产生的焦虑

B.不满现状,不接纳自己缺陷产生的痛苦

C.急于达到终极目标而产生的焦虑

D.不正确的比较带来的自卑

1.2.

作者引用席勒的童话的目的是( )。

A.告诉人们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B.告诉人们追求圆满的结局往往是不圆满

C.告诉人们人生有时需要不完美

D.告诉人们追求完美是办不到的

1.3.

下列选项中,适合填在本文第②自然段横线处的是( )。

A.正所谓“苦尽甘来,否极泰来”

B.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

C.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正所谓“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4.

下列选项中,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

A.人生是不完美和有待修正的,要勇于正视自己的缺陷,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B.人生不必追求完美,正视现实最重要

C.追求完美的人往往是最不幸福的人

D.人要学会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进行比较

1.5.

文中【 】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A.倘若

B.即使

C.之所以

D.抑或

阅读短文,完成以下各题。

喜马拉雅山是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脉。其顶峰珠穆朗玛峰高达8848米,堪称世界之最。

近半个世纪以来,地质学家对喜马拉雅山进行了研究,特别是近20年来世界各国学者纷纷对青藏高原进行实地勘测,弄清了喜马拉雅山脉的来龙去脉。科学家们从喜马拉雅山的原层海相沉积层中找到了鱼龙、三叶虫、珊瑚、海藻等古海洋生物的化石标本,从而证明:早在4000~5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脉所处地区是一片湛蓝的大海。

众所周知,地球最上层约不到100公里的厚度是一层带有弹性的坚硬岩石,叫做岩石层,岩石层可以发生脆性断裂,形成为数不多的板块,板块之间可以作相对运动。根据板块大地构造假说,科学家们将全球岩石分为6个大板块,即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澳板块和南极板块。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就是由于欧亚板块和印澳板块的互相碰撞,使得沉积在海中的巨厚沉积岩褶曲隆起所致。这样古海便渐渐消失,代之以高耸入云的山脉。

科学家们经过测量,发现印澳板块至今仍在向北漂移,致使喜马拉雅山脉继续不断升高。近万年来,喜马拉雅山脉升高了500米,即以每年5厘米的速度在上升。一些地质学家认为,地球上的山脉是不会超过万米的。他们曾用生活中的一个例子作解释。()①我们用雪白细嫩的豆腐来“叠罗汉”,()①不需叠上几层,最底层的豆腐必将由于承受不了其上的压力而最终“垮台”。这个例子同样适用于山脉的升高。因为山脉的升高也像是“叠罗汉”,只不过是用泥土、岩石在不断堆积而已。在山体不断抬升之际,山底所承受的压力也是相应增大,一旦达到极限,偌大的山体就会像豆腐那样散架崩塌。经过推算,科学家们认为这个极限负荷是当山脉上升到10000米时的负荷。这一假说同样证明了地球上至今没有万米高山的原因。然而,喜马拉雅山脉还在不断上升,()②上升速度仍保持每年5厘米不变,()②不用25000年,高度将超过万米。到那时,喜马拉雅山脉是散架崩塌,还是继续高耸地球上,可以说至今还是一个谜。

2.1.

对第二段两句话之间的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果

B.条件

C.转折

D.解释说明

2.2.

对第三段的大意有几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了地球表层的情况

B.说明了地球的构造

C.说明了喜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

D.说明了板块大地构造假说是如何形成的

2.3.

关于科学家推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家推算,山脉的高度不会超过万米,但喜马拉雅山能否超过万米还是个谜

B.科学家推算,山脉的高度不会超过万米,但喜马拉雅山有可能超过万米

C.科学家推算,山脉的高度不会超过万米,喜马拉雅山也不例外

D.科学家推算,山脉的高度不会超过万米,喜马拉雅山最高只能达到万米

2.4.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地球上层约100公里的厚度是一层带有弹性的坚硬岩石

B.喜马拉雅山脉是由沉积在海中的巨厚沉积岩互相碰撞褶曲隆起所致

C.一些地质学家认为,地球上的山脉高度可达万米

D.喜马拉雅山如果每年上升5厘米,再有25000年,高度将超过万米

2.5.

文中①~②处少了两对关联词,应填入的关联词是( )。

A.只要……就/如果……那么

B.如果……那么/如果……就

C.只有……才/因为……所以

D.如果……那么/如果……那么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大洋钻探:揭示地球环境的历史档案

为了解自己生存环境的变化,人类对地球的视野不但要在空间上拓宽,也需要在时间上扩展。地球的环境演变,在不同场合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历史档案”,惟独在深海沉积中留下的最为连续、最为全面。对深海大规模的系统研究开始于1968年的深海钻探计划。“深海钻探”、“大洋钻探”和“综合大洋钻探”深海研究的三部曲,是国际地球科学历时最长、规模最大,也是成绩最为突出的合作研究计划。前面说到的“板块”理论,正是DSDP在大西洋洋底的钻探取样和测年分析,发现从大洋中脊向两侧的玄武岩基底年龄越来越老,为洋底扩张的假说提供了决定性的证据。30年前在南大洋的钻探,发现澳洲和南美洲是在二三千万年前才完全离开南极大陆的,于是南大洋形成环南极洋流,造成南极的“热隔离”,结果导致南极冰盖的出现。深海钻探的这项发现,被誉为古海洋学新学科建立的标志。

总之,深海钻探和大洋钻探35年来在全球各大洋钻井近3000口,证实了板块构造学说,创立了古海洋学,把地质学从陆地扩展到全球,导致地球科学一场真正的革命,改变了固体地球科学几乎每一个分支的发展轨迹。

①确实,一些地球环境的历史变化,没有深海海底的钻探取样,是可能发现不了的。②到533万年前海面上升,与大西洋的通道恢复时,“地中海盐度危机”便告结束,大西洋水又呈瀑布状泻入地中海。③现在查明,由于地中海四面被陆地包围,只以水深300米的直布罗陀海峡与地中海连通,一旦构造运动将通道锁闭,地中海便变为一个巨型蒸发盐湖。④20世纪70年代初地中海的深海钻探,发现了二三千米厚的岩盐、石膏层。⑤这类蒸发岩应当是干旱地区的产物,地中海现在水深可达5000米,面积相当于黄海、渤海、东海总和的两倍,居然出现沙漠环境下的岩层,成为轰动一时的科学新闻。⑥距今596万年前开始,相当于全大洋6% 的盐分在这里沉淀形成巨厚的蒸发岩层。
我们常说的沧海桑田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现在看来这一类超出常识范围的灾变事件,地质历史上也【 】。现在水深超过2000米的黑海,也只有20多米水深的海峡与地中海相通。近200万年来黑海基本上是个大湖,大约一万年前湖面低于地中海近百米,但随着冰盖消融、洋面上升,到7000多年前地中海海面上升,突破博斯普罗斯海峡涌入黑海,突然造成灾难性洪水事件,最近科学家考证,认为这就是圣经里“诺亚方舟”故事的原型。
上述灾变属于区域性事件,深海钻探还发现了规模更大的全球性巨变。6亿年前,地球的两极大部分时间并没有冰层覆盖,像现在这样南北两极都有冰盖是绝无仅有的特殊时期。和现在反差最大的,是一亿年前恐龙盛行时的地球。当时,高纬度区的温度比现在高出15°C,大气CO2浓度至少比现在高3倍,出现了几百万年大洋底部缺氧的现象,在洋底发现有机质大量堆积,在中东是石油的形成期。
距今最近的环境巨变,是两万年前的冰期,当时整个加拿大,美国和西欧的北部,全都压在几千米的冰盖之下。为什么会出现冰期?这种冰期还会不会再来?什么时候再来?一直是学术界必须回答的问题。现在已经明白:100年前阿尔卑斯山发现的几次大冰期、50年前太平洋沉积中碳酸盐含量的旋回,其实都是地球运行轨道几何形态变化。气候轨道驱动的发现和证实,是20世纪地球科学最辉煌的成就之一;轨道周期在世界各大洋地层中的对应性,为地质时期的纪年提供了天文学的标尺。但后来又发现,极地冰芯气泡反映的大气CO2浓度,和深海沉积中氧同位素反映的冰盖消长,都和地球轨道呈现同样的周期现象。轨道周期如何能造成CO2的变化?在冰期旋回中,究竟是高纬度冰盖的物理变化,还是低纬区碳循环的化学变化起着主导作用?这正是大洋钻探当前面临的课题。
1999年春,由我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和主持的南海大洋钻探,钻井17口、取芯5000米,实现了中国海深海科学钻探零的突破,首次取得了2300万年气候旋回的深海连续记录,其中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发现了40~50万年大洋碳储库的长周期变化,为探索热带碳循环在气候轨道周期中的作用提出了新认识。

3.1.

对“大洋钻探”的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深海钻探和大洋钻探证实了板块构造学说,创立了古海洋学,把地质学从陆地扩展到全球,导致地球科学一场真正的革命

B.大洋钻探大大促进了对在深海沉积中留下的最为连续、最为全面的地球历史档案的发掘

C.很多地球环境的历史变化,没有大洋钻探很可能就发现不了

D.大洋钻探始于1968年的深海钻探计划

3.2.

对于“地中海”和“黑海”的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地中海在几百万年前是一个巨型蒸发盐湖

B.地中海和黑海之间是博斯普罗斯海峡

C.距今596万年前的时候,相当于太平洋6% 的盐分在地中海沉淀形成巨厚的蒸发岩层

D.根据科学家的考证,黑海就是“诺亚方舟”的原型

3.3.

下列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南极的冰盖是地质史上超出常识范围的灾变事件

B.恐龙盛行地球的时期也正是中东石油的形成期

C.地中海现在水深可达5000米,面积相当于黄海、渤海、东海总和的两倍

D.在地质历史上,南北极一般是没有冰覆盖的

3.4.

对“冰期”的表述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冰期的出现与消失是一个无限交替的过程

B.冰期的出现和消失与地球运行轨道有对应关系

C.冰期的出现与否与大气中的CO2没有关系

D.以上都不符合文意

3.5.

以下表述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我国科学家通过南海深海钻探,在大洋钻探的前沿问题的研究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B.高纬度冰盖的物理变化由低纬度碳循环的化学变化主导,因此我们应当切实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C.研究证实,气候的变化与地球运行轨道的变化有对应性

D.地球运行轨道的变化可能影响到大气中CO2浓度

3.6.

第三自然段的6句话,合理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④⑤③⑥②

C.⑥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②⑥

3.7.

文中【 】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A.无处不在

B.随时发生

C.不乏实例

D.比比皆是

我们的数学老师和语文课本上的人物同名,都叫吴吉昌。吴教师上课真奇怪,很少讲概念,全跟我们讲例题。那次上课,一开始,就在黑板上抄了一道例题。哟!还挺难的,同学们都苦思冥想起来。过了五分钟,只听见吴老师说:“简单!”于是左手叉腰,右手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划起来,嘴里不住地介绍解题思路,片刻,整个解题过程就出现在黑板上,同学们豁然开朗,都感叹道:“简单!”

从此以后,数学课上就经常听到“简单、简单”。随着一道道难题的“简单”,同学们学到了大量的学习技巧,我们班的数学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有一次,我拿着一道较难的题目去问吴老师。他想了片刻,“简单!”脱口而出。于是乎就在草稿纸上写了给我看,我却看了半天也没看懂。他急得满头大汗,我也急得满头大汗。“你看!”他又细细给我讲了一遍,我终于开了点窍。他看我还不太懂,于是又讲解题思路。看着他满头大汗,我真恨自己笨。最后终于懂了。“这道题目还不简单!”他得意洋洋。我也笑着说:“懂,就简单。”他大声说:“对,对,对!懂了就简单—简单!”

有一次,上语文课,语文老师问:“吴吉昌有一句代表性的话是什么?”同学们大声说:“简单—”

4.1.

吴老师一句口头禅“简单”所能展示的吴老师风貌不包括( )。

A.作为数学教师平易从容的教态

B.作为数学教师扎实的数学功底

C.作为数学教师出众的数学能力

D.作为数学教师思维的直线条特征

4.2.

如果让你为这则短文选个题目,则下列选项最为准确、贴切的应是( )。

A.习惯

B.“简单”一词的由来

C.记吴老师的数学课

D.我们班的“专利”

4.3.

“这道题目还不简单”这句话中表达的意思是( )。

A.这道数学题确实难度很大

B.吴老师解这道数学题很困难

C.吴老师教会学生解这道数学题很困难

D.传达了吴老师教会学生解题后的欣喜心情

> 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由许多因素决定。一般认为,生物体的代谢能力、抗逆境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对一些模式生物如线虫、果蝇的研究表明,基因控制着衰老过程。在果蝇群体中,通过系统地选择晚生育的个体,成功地获得了寿命长的品系,这些果蝇的代谢能力明显改善。此外,有的体内抗氧化酶活力增加,有的对饥饿、干燥、高温的耐受能力改善。但这种寿命的延长是在发育长期停滞于幼虫阶段,且幼虫密度很高、食物受到极大限制的环境条件下被选择出来的。也就是说,与延长寿命有关的基因要在这种逆境条件下才会表达,才能发挥其功能。同时,这些抗逆境的能力分属不同的代谢途径。因此衰老有多种机制,延长寿命的途径决不止一种。果蝇研究的结果表明,衰老和寿命是多基因控制的。

线虫在完成发育以后,主要在生殖以后开始出现衰老。与线虫的衰老和寿命有关的基因突变之后可使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这表明生物体存在着与寿命长短相关的单个基因,在果蝇身上也发现了与寿限有关的基因。

人类有一种早衰综合征,患者儿童期情况很正常,在青春期间生长延缓,以后很快就出现衰老。这种疾病的基因已被克隆,基因编码的1432个氨基酸的序列,同DNA螺旋酶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序列有很高的相似性。这种结构的相似性又表明这两种蛋白质也许有相似的功能。DNA螺旋酶参与DNA的代谢,因此,推测DNA代谢发生缺陷可能是病人出现早衰的一个因素。这个例子说明,单基因突变可能也是人类衰老的机制之一。

总之,衰老和寿限都是由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决定的,环境因子的作用是随机的,而对环境作出反应的能力则是遗传的。与衰老有关的基因或是参与细胞的生存和损伤修复,或是参与对老年性疾病的易感性。因此,可从单基因遗传和多基因遗传两种研究策略来探究衰老和寿限的遗传机制,提示相关基因的功能,尽可能消除寿限的限制因子。最近有人说,把人的基因组图谱弄清楚了,人可以活上500岁甚至0岁。依据无非是上面提到的果蝇和线虫的实验结果,并以此来推算人类的寿限。但这种说法忘记了上文中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如果人能活到0岁,那么要到400岁、500岁才会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此外,有些基因改变后将导致代谢活动缓慢,活力降低,试想一个人如果反应迟钝、生机索然地活上几百岁,那还有什么意思?让人类减少疾患,健康而长寿地生活,才是遗传学家在21世纪追求的目标。

5.1.不能说明“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由许多因素决定”的是( )。

A.一般认为,生物体的代谢能力、抗逆境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B.果蝇寿命的延长是以相关基因在一定条件下的表达为前提的

C.除遗传外,环境因子对生物体的寿命也产生影响

D.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是由其基因组图谱所决定的

5.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是( )。

A.科学家们在逆境条件下成功地在果蝇中选出了寿命长的品系

B.人或其他生物体的活动缓慢、活力降低将导致其基因的改变

C.线虫的与寿命有关的基因一旦发生突变,其寿命将延长6倍或更多

D.目前还不能断定DNA代谢发生缺陷是导致早衰综合征的因素

5.3.“但这种说法忘记了上文中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所指的是( )。

A.果蝇的发育长期停滞于幼虫阶段

B.果蝇的幼虫密度很高

C.果蝇的食物受到极大限制

D.果蝇的寿命受多基因控制

5.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之所以不能确定单基因突变与人类衰老的关系,是因为只采取单基因遗传研究的策略,而没有把单基因遗传研究与多基因研究结合起来

B.尽管引起人类早衰综合征的基因已被研究者克隆,但并不表明人们已经找到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基因研究要造福人类,依然任重而道远

C.既然线虫的某些基因的突变可使其寿命延长,那么人类也只需用基因突变的方式,就能消除寿限的限制因子,以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

D.从某些生物体到人类,研究者在基因方面作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探索,科学的日新月异使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长生不老不再是神话而是现实

1.1.答案:

解析:

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第四段的“因为不能接纳自己的缺陷而生出健忘、失眠等痛苦”中的”自己的缺陷“即”自己的不完美“,由此可知B项中的“痛苦”是“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所导致的结果,而非"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原因。

故正确答案为B。

1.2.答案:

解析:

此题为隐含主旨题。

席勒的童话讲的是原本追求圆满,但追求到后发现圆满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又重新回到不圆满的状态,说明了“圆满不一定是最好的”这个道理;并且童话的下一段也由此引出作者的意图,“人生就是如此,不完美才是真的”,因此C项最符合题意。

故正确答案为C。

1.3.答案:

解析:

此题为语句填空题。

第②自然段中的企业主、罗斯福、丘吉尔都是有缺陷的人,但通过“奋斗”“努力”都最终获得成功,强调的是逆境中的主观努力,因此B项最符合语境,为正确答案。A项只提逆境的转变,没有强调主观努力;C项强调的是在逆境中的乐观心态;D项强调的是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故正确答案为B。

1.4.答案:

解析:

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可知,A项正确;由第③自然段最后一句可知B、C项错误;D项不是作者的本意。

故正确答案为A。

1.5.答案:

解析:

此题为虚词填空题。

“倘若”用在偏正复句的偏句中,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使”。”即使“表示承认某种事实,暂让一步,在正句里常用“也”呼应,说出结论。”之所以“为连词,位于句首时引出结果,其后常用”是因为“来引出原因。”抑或“指或是、还是,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根据上下文判断,文中【 】处应填入表假设的词。A项符合文意;B项除了假设之外,还有让步的含义,不合文意;C项不合文意,空格处后引出的是原因;D项表选择关系,不合文意。故正确答案为A。

2.1.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语句理解。

材料第二段首句是说,地质学家对喜马拉雅山脉进行了研究,第二句话是对其研究发现的描述。两者之间是解释说明的关系,而非因果、条件或转折。

故正确答案为D。

2.2.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表面主旨。

第三段首先解释了板块运动以及板块的划分,引出“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就是由于欧亚板块和印澳板块的互相碰撞,使得沉积在海中的巨厚沉积岩褶曲隆起所致”,可知,本段材料主要是说明喜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因此选项C表述正确。

A、B项以偏概全,予以排除;D项错误,材料并未解释板块大地构造学说。

故正确答案为C。

2.3.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

科学家只是推算,山脉的高度不会超过万米,但是喜马拉雅山仍在以每年5厘米的速度上升,那么25000年以后,喜马拉雅山才会突破万米,那时喜马拉雅山是否存在是任何人现在都不能确定的。A项表述正确。

材料最后一句话已经点明“喜马拉雅山脉是散架崩塌,还是继续高耸地球上,可以说至今还是一个谜”,B、C、D三项内容与材料相违背。

故正确答案为A。

2.4.答案:

解析:

考查属于细节判断题。

A项错误,定位原文第三段“地球最上层约不到100公里的厚度……”,A项中“约100”有两种理解:一是不到100,二是超过100。A项表述不当,予以排除。B项错误,因为原文第三段提到“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就是由于欧亚板块和印澳板块的互相碰撞……”,而非沉积岩互相碰撞,B项偷换概念;D项错误,原文最后一段提到“不用25000,高度将超过一万米”,D项中“再用25000年”表述不当。由“一些地质学家认为,地球上的山脉是不会超过万米的”可推出,还有一些地质学家认为,地球上的山脉高度可达万米。故正确答案为C。

2.5.答案:

解析:

考查关联词的辨析与填空。

根据上下文可知,空格所处的句子为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选项中只有“如果……那么”为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可知正确选项为D。“只要……就”、“如果……就”表示条件关系,“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不符合语意,因此A、B、C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

3.1.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词语理解。

根据原文“对深海大规模的系统研究开始于1968年的深海钻探计划。”以及“深海钻探”、“大洋钻探”和“综合大洋钻探”深海研究的三部曲,可知是对深海大规模的系统研究始于1968年,并不是大洋钻探始于1968年,D错误。ABC三项都可以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故正确答案为D。

3.2.答案: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根据原文“距今,596万年前开始,相当于全大洋6%的盐分在这里沉淀形成巨厚的蒸发岩层。”可知,是“全大洋”6%的盐分在这里沉淀,而不是太平洋6%的盐分在地中海形成沉淀,所以C项错误。ABD选项均为原文。

故正确答案为C。

3.3.答案: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根据文章第四段第一句“我们常说的沧海桑田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现在看来这一类超出常识范围的灾变事件,地质历史上也……”可见,下文叙述的内容必然是列举超出常识范围的灾变事件。先叙述的是黑海的区域性事件,接着介绍了规模更大的全球性巨变,即南北两极的冰盖事件。A项只说南极的冰盖是地质史上超出常识范围的灾变事件,忽略了北极,所以A项不符合文意。BCD在原文中可以找到。

故正确答案为A。

3.4.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

根据原文“100年前阿尔卑斯山发现的几次大冰期、50年前太平洋沉积中碳酸盐含量的旋回,其实都是地球运行轨道几何形态变化。”文章并未涉及冰期的出现与消失是怎样的过程,只证实了冰期的出现是由于地球运行轨道几何形态变化产生的。所以A项错误,B项符合文意。依据“但后来又发现,极地冰芯气泡反映的大气CO2浓度和深海沉积中氧同位素反映的冰盖消长,都和地球轨道呈现同样的周期现象。”可知冰期的出现和二氧化碳还是有关联的,所以C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B。

3.5.答案: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根据“在冰期旋回中究竟是高纬度冰盖的物理变化,还是低纬区碳循环的化学变化起着主导作用?这正是大洋钻探当前面临的课题。”可知B项说“由低纬度碳循环的化学变化主导”绝对,同时,文中更没涉及到温室左体排放。

故正确答案为B。

3.6.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语句排序的能力。

可以采用排除法。本题可用排除法,首先⑥有指示代词“这里”,如果放在句首,指示不明,故排除C项。根据时间顺序,⑥是>距今596万年前,②是距今>533万年前,可知⑥在②前。排除A、D两项。

故正确答案为B。

3.7.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逻辑填空。

文中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是在地质史上也有一类超出常识范围自灾变事件。如果用“无处不在”、“随时发生”或“比比皆是”显然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只有用“不乏实例”才能表达出地质史上确实有过这种灾变的意思。

故正确答案为C。

4.1.答案: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D项强加理解,从文中无从体现吴老师“思维的直线条特征”,且这是一个略带贬义色彩的词汇,与全文的褒义色彩相背离。

根据文中“随着一道道难题的‘简单‘”可知,这些题其实大多都是难题,但成了吴老师口中的“简单!”然后给同学们讲解,使其豁然开朗,字里行间吴老师“平易从容的教态”、“扎实的数学功底”和“出众的数学能力”无不体现出来。故正确答案为D。

4.2.答案:

解析:

考查标题选择。

全文围绕吴老师的口头禅——“简单”举了吴老师和“我们”的两个典型事例。“简单”二字表面上是吴老师的口头禅,实际上是吴老师平易从容的教态的体现,在这种积极的影响下,“我们班的数学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简单”可以说是“我们班的‘专利’”,简短的六个字既概括文章要点又生动形象,吸引人的眼球,用作本文的标题十分合适。

A项“习惯”在文中无从体现;B项用作标题太空泛;C项不突出主题,且没有吸引力。故正确答案为D。

4.3.答案:

解析:

考查语句理解类的词句理解题。

这句话出现在文中的第二个事例中,由文中第三段可知,吴老师讲了三遍,“我”才终于懂了,“这道题目还不简单!”传达了吴老师教会学生解题后的欣喜心情,与后一句“得意洋洋”相呼应,D理解正确。

根据文中“他想了片刻‘简单!’脱口而出。于是乎就在草稿纸上写了给我看,我却看了半天也没看懂”可知,这道题对于吴老师来说是不难的,只是作者不理解解题过程,B项表述错误;A、C项不是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故正确答案为D。

5.1.答案:

解析:

根据文中第四段,“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应是“由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决定的”,而不是仅由基因组图谱快定的,D项偷换概念。

5.2.答案:

解析: A项中果蝇寿命的延长是“在受到极大限制的环境条件下选择出来的”,而非“科学家们”选择的结果;B项因果倒置,原文中说的是“有些基因改变后将导致代谢活动缓慢,活力降低”;C项以偏概全,原文是“与线虫的衰老和寿命有关的基因突变后可使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故D为正确答案。

5.3.答案:

解析: 文中画线部分的“事实”指的是“如果人能活到0岁,那么要到400岁、500岁才会长大成人、结婚生子”,相对应的就是“果蝇的发育长期停滞在幼虫阶段”,由此可知,A项应为正确选项。

5.4.答案:

解析: A项错误在于因果不对应,文中说的是“单基因突变可能也是人类衰老的机制之一”,并不是唯一原因;C项所说“人类也只需用基因突变的方式,就能消除寿限的限制因子”属于无中生有;D项夸大其词,文段并不能推出“在不远的将来,长生不老不再是神话而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