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各省
分站

公务员考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行测辅导 > 判断 > 正文

公务员考试练习题:定义判断(198)

发布时间:2016-08-22 09:39:47 作者:
1.

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为他人保管的财物或者其他遗忘物、埋藏物占为己有,数额较大且拒不交还的行为。

根据以上的定义,下面哪种行为是典型的侵占罪( )。

A.某甲的朋友某乙到某甲家中做客。酒后某乙将自己的内有价值1.2万元的手包忘在某甲的家中,返回寻找时某甲称未曾看到此包

B.某一中外合资企业的会计利用其经手公司财务的便利,将公司的一笔2万元的收入转借给其好友,但是好友由于生意不好而未归还

C.一位中年男子由于手头拮据,在一天晚上到其邻居家串门时,顺手拿走一条价值5000元的项链

D.王某几年前向朋友刘某借用1万元,多年后一直忘记归还

2.

商品差价指同一种商品由于流通环节、购销地区、购销季节及质量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

下列不属于商品差价的是( )。

A.同一本书,刚出版时与两年后价值不同

B.早市萝卜一块一斤,下午则五角一斤

C.富康轿车与大众轿车价值不同

D.甲地的盐比乙地便宜,因为甲地产盐

3.>赋、比、兴指的是诗歌的三种表现手法。赋:铺陈直叙,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比:类比,以彼物比此物,使此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诗句中使用了“比”的是( )。

A.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B.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C.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D.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4.

诈骗罪: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司公私的行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可以构成诈骗罪的是( )。

A.甲假装在商场购买西装,售货员乙让其试穿,甲穿上西装后声称去照镜子,趁乙接待其他顾客之际偷偷窜走

B.某加油站负责人通过在计价器上动手脚,使得实际加油量少于机器显示数量,据此获取大笔收益

C.某甲在低价出手其别墅时隐藏其中曾发生凶杀案的事实,致某乙因不知情而购买

D.某售楼小姐甲向客户乙推销地铁口的楼盘,称楼盘的升值空间很大,乙购房后两个月,房价大跌,致乙遭受惨重损失。

5.

共同加害行为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致人损害,或者虽无共同故意、共同过失,但其侵害行为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致使他人人身或财产受损的行为。

下列属于共同加害行为的是( )。

A.甲、乙两人与丙有积怨,甲怂恿乙去打丙,乙没有听从,后来,乙在路上遇见丙并与之发生争执,将丙打伤

B.甲、乙两家居住在同一栋楼房中,两家都有在阳台上养花的习惯,一日大风突起,甲、乙两家花盆均被吹落,一个花盆砸伤行人丙,但不能确定是谁家的花盆将丙砸伤

C.公路上,甲车因刹车失灵撞向乙车,致乘坐乙车的丙受伤

D.甲因与乙不合,对外谎称乙有贪污受贿行为,丙听到此事后不知真假,到处传播,造成乙名誉受损

1.答案:

解析:

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包括“非法占有”,“为他人保管的财务或者其他遗留物、埋藏物”,“拒不交还”。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

A中甲将乙留下的手包占为己有,符合关键词,属于侵占罪,因此A正确;

B中行为不符合关键词“为他人保管的财务或者其他遗留物、埋藏物”,是挪用资金罪,因此B错;

C中行为不符合关键词“为他人保管的财务或者其他遗留物、埋藏物”,是盗窃罪,因此C错;

D中行为三个关键词都不符合,不构成犯罪,因此D错。综上,故正确答案为A。

2.答案:

解析:

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包括“同一种商品”,“价格差额”。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

A中的“同一本书”,B中的“萝卜”,D中的“盐”均符合关键词,因此都属于商品差价;C中的“富康轿车与大众轿车”是两种商品,不符合关键词“同一种商品”,因此不属于商品差价。综上,故正确答案为C。

3.答案:

解析: 比的关键信息是:类比。手和柔荑,皮肤和凝脂,领(脖子)和蝤蛴,齿和瓠犀都是在两种事物间进行类比。因此运用了“比”的是答案D。

4.答案:

解析:

第一步:找到定义关键词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B项加油站负责人在计价器上动手脚是虚构事实,使实际加油量变少是非法占有本该属于消费者的加油量,大笔收益符合数额较大,满足所有关键词,是答案。

A项不满足“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C项和D项不满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故正确答案为B。

5.答案:

解析:

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包括“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同一损害后果”。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

A中甲怂恿乙去打丙乙并没有答应,乙与丙发生争执并将其打伤属于个人主观行为,不符合关键词“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因此不属于共同加害行为;B中只有一个花盆砸伤行人丙,从而甲、乙两家并不存在共同过失,其行为并未造成同一损害后果,因此不属于共同加害行为;C中当事人只有两人,甲车车主和乘坐乙车的丙,甲的行为造成丙受伤,不符合关键词“二人以上”,因此不属于共同加害行为;D中丙起到了散布甲的言论的作用,虽然他并没有与甲同谋,甲也没有授意其去散布,但二者的行为结合后造成了乙名誉受损,符合共同加害行为的定义,因此属于共同加害行为。综上,故正确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