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各省
分站

公务员考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行测辅导 > 言语 > 正文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59)

发布时间:2016-06-30 09:22:53 作者: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每提起屈原的《涉江》,人们总喜欢把它与《离骚》作比较,有人说它是“一部小型的《离骚》”,有人认为,“《涉江》同《离骚》一样,反映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遭贬后的愤懑与不平。”有些学者把《离骚》和《涉江》都看作是屈原晚年的作品,都写于放逐江南之时,陶今雁在《漫谈屈原的〈涉江〉》中说:“《涉江》与《离骚》一样,都是诗人对一生生活经历的总结,是他晚年流放于湘沅一带写的”。郭沫若也说过下面的话:“《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不远。屈原在长期窜逐中,南下湘沅流域应不止一次,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今知其非是。”(《屈原赋今译》)固然《涉江》与《离骚》都像一面闪光的镜子,反映出屈原伟大的人格和贤贞的品质,也像一道深深的辙印,印下了诗人求索中坎坷的历程。但《涉江》与《离骚》是有明显的不同的,仅就写作时间与地点来说,差别也是巨大的。对于《涉江》的写作时间与地点,我对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但《离骚》却是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大约是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之前不久,当时屈原应为四十四岁左右。

这个问题,还可以从《离骚》本身的内容来看。细析《离骚》诗意,诗中对君王听信谗言、朝废昔替,是有埋怨和责难的,但也有希冀和期待,希望他能改其度,继前王之踵武;同时有对年华易逝的惋惜和懊丧,但也表示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并没有自弃和绝望。有对自己受谗遭贬怀着牢骚和不平,但对未来也还抱有希望企求。这与后期作品那种决绝的调子,凄凉的色彩是有所不同的。在《离骚》中,我们看不到《涉江》中“世溷浊而莫余知兮,余将高驰而不顾”,“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那种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我们也听不到像《悲回风》中“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来者之逖逖”,“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任重石”即抱石投河之意)那种对君王、对前途完全绝望的凄绝的心声。相反地,它却有着强烈的牢骚和不平。一个人只有在有希冀、有企求之时,才会有因实现不了这希冀、企求而产生的牢骚和不平。不然,也就如老子所云“无可无不可”了。所以,这牢骚和不平也正是有进取心的产物,如同白居易所云,“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另外,《离骚》中还有强烈的改变现实的自信心,这更是一个对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的人的心理特征了。

1.1.

第1段意在说明( )。

A.《涉江》与《离骚》都反映了屈原的伟大人格

B.《涉江》为屈原壮年时期写于湘沅流域

C.学者们对《涉江》的写作时间和地点观点不一

D.《离骚》是屈原四十四岁左右写于汉北的作品

1.2.

第2段引用白居易诗句“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意在说明( )。

A.《离骚》中的牢骚与不平反映了屈原具有进取心

B.写作《离骚》时,屈原年轻气盛,常为是非而不平

C.屈原年轻时也曾常常为世道不公而鸣不平

D.屈原把壮年时期的牢骚与不平表达在于《离骚》中

1.3.

第2段旨在从内容的角度证明《离骚》( )。

A.充满希冀与不平,是充满生机的作品

B.不同于《涉江》和《悲回风》的格调

C.充满牢骚与希冀,以此证明它不是晚年作品

D.没有表达自弃和绝望,但有对年华易逝的惋惜和懊丧

1.4.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我对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中的“传统的看法”暗指《涉江》的写作时间与《离骚》大致相同

B.郭沫若的“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今知其非是”一语,说明《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很远

C.《离骚》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大约是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之前,说明屈原当时还有进取心,对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

D.《离骚》主要反映的是屈原政治理想抱负,而《涉江》则更多地体现了屈原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

1.5.

根据本文,屈原在《悲回风》中明确表达出的情感是( )。

A.懊丧

B.惋惜

C.埋怨

D.绝望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随着人们对信息需求的日益增长,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开发可视图文信息系统。这种系统把用户终端(计算机和电话机)通过现有的公用电信网与图文信息中心计算机的数据库连接起来,进行数据通信,向公众开放信息服务,使信息资源在最大范围内实现共享,这个系统亦称为可视数据系统。用户在家中只要通过操纵终端设备,就可以方便地向图文信息中心检索所需要的各种可视图文信息。

各个用户可在电视机屏幕前分别与图文信息中心的计算机“对话”,而不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这种可以进行人机对话的信息系统又称为交互(交互就是有问题有答案)可视信息系统。它是信息社会中一种比较理想的通信手段。这种可视信息系统自从1979年问世以来,至今已普及到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也已开通了可视图文通信业务。

在可视图文系统中,用户与电视节目中心数据库或图像库直接通信,成为声音、图像综合以及娱乐、教育、信息一体化的通信手段。它也是实现办公自动化和家庭自动化的重要工具。交互电视信息系统使有线电视可供选择的频道增加到一二百个,而且各家庭(个人)同发射台可以进行双向通信联络,用户不仅可以点播节目,还可以参与电视节目的制作。可视图文系统已经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

它给教学活动、生产管理等带来极大的方便。可视图文系统最有效的领域要算是购物和预约订货了。顾客不出家门就可通过可视图文终端进行购物和款项的支付结算。

2.1.

可视图文信息系统是指( )。

A.可视数据系统

B.计算机和电话机的组合

C.电视节目中心数据库或图像库

D.人机对话系统

2.2.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的是( )。

A.可视图文信息系统

B.数据通信

C.办公自动化和家庭自动化

D.购物和预约订货

根据下文,完成各题。

艾滋病给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乌干达这个国家就是因为国内1/3的劳动力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国民生产总值已下降了30%;号称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泰国,由于艾滋病严重流行,其经济损失达85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降低20%。研究报告说,艾滋病流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分为三个阶段,即对个人和家庭的微观影响,对部门和局部地区的影响,对宏观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影响。在中国,前两个阶段的影响都已出现。

据专家分析,中国艾滋病感染人群主要集中在20~49岁年龄段,他们既是主要的家庭劳动力,又是主要的社会财富创造者。按云南省统计的艾滋病病人平均死亡年龄(28.4岁)、中国人平均劳动年龄(59.7岁)和每人每年创造的社会财富(1.5万元人民币)计算,一个人因感染艾滋病而减少创造财富所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约47万元人民币。以此推算,目前全国艾滋病感染人群达100万(保守数字),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将达数千亿元人民币。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景军教授警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至少有80%生活在中国农村,如果不加大防治力度,就会使病情恶化,马上变成艾滋病病人。而由于医药负担沉重,一个病人会使两三个人变成赤贫。到2010年,全国如果出现1100万感染者,以800万农村感染者来计算,由于艾滋病所造成的贫困人口将高达2400万到3200万。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艾滋病蔓延将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冲击,“中国现在有2000万人已经脱贫,是世界上第四大贸易国,也是第四大外国直接投资的接受国。中国正朝一个好的方向发展,未来是光明的。但是,如果有1500万到3000万人得了艾滋病的话,就将使中国的经济成果毁于一旦。”如此说法不幸成真,中国的GDP未来10年将累计减少400亿元收入;如感染人数较少,则未来10年中国的GDP总量比没有流行艾滋病累计减少225亿元。

3.1.

根据文意,对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个艾滋病人少为社会创造财富约31年而造成的损失

B.一个艾滋病人需要国家提供的生活救助费和医药费用是极高的

C.感染艾滋病所带来的损失不只是个人和家庭的,而且是国家和社会的

D.艾滋病的蔓延将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

3.2.

根据原文,对艾滋病造成贫困人口增加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艾滋病防治力度不够

B.医药负担深重

C.家庭劳动力丧失

D.患者大都生活在农村

3.3.

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中国不能有效控制艾滋病,这将使中国已获得的经济成果毁于一旦

B.艾滋病蔓延对经济发展和脱贫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

C.艾滋病流行的影响,小到一个家庭,大到整个宏观经济和社会稳定

D.目前艾滋病还未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威胁,应加强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3.4.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农村,一个人得了艾滋病后会很快传染给全家,因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至少有80%生活在中国农村

B.艾滋病的流行将影响中国在世界大国和投资接受大国的地位,从而直接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

C.我国要保持国民生产总值的持续改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遏止艾滋病的蔓延

D.艾滋病给农村地区带来的威胁是最大的,因此只有控制艾滋病在农村蔓延,才能控制中国的艾滋病发展趋势

①科学进步的简单模式是提出理论,并从中推导出假设,然后假设接受各种技术或方法的检验。如果假设通过了检验,该理论就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确证如果假设被实验证伪,这个理论就得做出某种程度的改变,或者被一个新理论所取代。

②科学中有很多理论已经被充分证实并被确认过无数次,它们被称为“公理”。我们不大可能在某一天发现,血液不是循环的,或者地球并没有在环日轨道上。

③这些 的事实并不是我们一直在讨论的假说,它们也不是科学家们的兴趣关注点,因为它们已经是确定无疑的。科学家只对已有知识范围之外的问题感兴趣。

④科学家们总是更强调未知的事情而非已知事物。为了推进知识的进步,科学家们必须一直身处已知的前沿。当然,这里是很多事情都不确定的地方,但科学进步正是通过这个过程来实现的,即试图在已知的前沿减少不确定性。

⑤同样需要强调的是,当科学家通过观察法证伪一个理论或用一个新理论代替旧理论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他们要将先前用以建立旧理论的事实全都扔到一边。

⑥相反,新理论应该能够解释所有旧理论能解释的事实,还能够解释旧理论不能解释的事实。

⑦科普作家在一篇题为《错误的相对性》的文章中谈到我们对地球形状的理解是如何完善的。

⑧他首先提醒我们,不要以为“地球是平的”这一古老信念是愚蠢的,在平原上(大部分人类文明都发源于平原),地球看上去相当平坦。应该试着对不同的理论进行定量的比较,看结果会告诉我们什么。 ⑨“地平理论”说每公里的曲率为0。现在我们都知道,这种理论是错误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又很接近真理。

⑩亚里士多德之后的一个世纪,古希腊一位哲学家埃拉托塞尼斯指出,太阳在不同纬度上投射不同长度的影子。根据影子长度不同,他计算出地球的周长为2.5万英里,那么这个球体曲率是0.000126度/英里。这个数值非常接近0。

这从0到0.000126的差别解释了为何我们用了如此长的时间,才放弃“地球是平的”这一观念,并转而相信地球是球状的。

4.1.

根据文意,判断一个新理论能否成立关键要看( )。

A.其能否减少相关问题的不确定性

B.其能否证实某些未知事物的属性

C.其能否解决已有知识范围之外的问题

D.其提出的假设能否通过实验的检验

4.2.

填入文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千真万确

B.不言而喻

C.众所周知

D.言之有理

4.3.

“公理”引不起科学家的兴趣,因为( )。

A.它们已被充分证实过了

B.它们已被一般人所掌握

C.它们不能推动科学进步

D.它们不是科学前沿问题

4.4.

文章提到证明地球为球形的过程,意在强调( )。

A.有时需要经过一个世纪的等待才能修正旧理论

B.“地球是平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很接近真理

C.失之毫厘的数据可能带来大为不同的结论

D.新理论应该能够解释旧理论能够解释的事实

4.5.

下列对这篇文章层次的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③/④—⑥/⑦—⑩

B.①/②—④/⑤—⑥/⑦—⑩

C.①—②/③—⑤/⑥—⑩

D.①—④/⑤—⑥/⑦—⑨/⑩

希望得到珍贵的宝石吗?那就去黑洞附近碰碰运气吧。天文学家日前在观测中发现,一些特大质量的黑洞就如同宇宙中的“宝石工厂”,喷射出大量的水晶、红宝石和蓝宝石。这一发现将揭开构成宇宙的第一批恒星的尘埃的来源之谜,同时也为生命的物质之源找到了起点。

据美国《科学日报》10月10日报道,一个由多国研究人员组成的小组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对一个编号为PG2112+059的类星体进行了观测,它位于距离地球约80亿光年远的一个星系中央。研究人员发现了沙子、玻璃、水晶、大理石和红宝石之类的矿物存在的迹象。由于这些物质在太空的恶劣的环境中无法长时间保留,因此这表明它们是刚形成的。

天文学家认为,星际尘埃逐渐聚集形成了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随后才有了地球上的生命体。如今分布在宇宙角落的星际尘埃被认为是与太阳类似的巨大古老恒星在演化到超新星阶段、衰亡爆炸时产生的,但是在137亿年“高龄”的宇宙的形成之初,形成那些原始恒星的尘埃又从何而来呢?

一种观点认为,这些尘埃来自类星体。这种有“宇宙怪物”之称的天体发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它的光谱似行星状星云但又不是星云,外形像星团又不是星团,发出的射电如星系又不是星系,它的内部呈螺旋状结构,中心是质量超大的黑洞,周围环绕着尘埃密布的环状星云。科学家认为它们是已知的最为活跃明亮的、正在形成中的星系,黑洞的强大吸引力将物质吸引进去,而由此产生巨大气压又形成“黑洞风”将物质吹离。就是在这场从未停歇的宇宙“拔河比赛”中,催生了恒星和新元素的出现。

最新的观测结果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研究报告主要作者、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西斯卡-马克维克-肯普说:“我们惊讶的发现那些刚形成的尘埃是从特大质量的黑洞中吹出的风中来的。世界万物最终都来自宇宙尘埃,这揭开了我们来自哪里的所有疑问。”另一名研究小组成员、洛杉矶加州大学的莎拉-盖拉格尔则表示:“类星体就像《芝麻街》中的‘甜饼怪’,它们以风的形式喷射出的物质似乎比它们吸入的物质更多。”

这项研究的报告将发表在本月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研究人员还计划在其他类星体周围寻找尘埃的踪迹以进一步证明他们的发现,他们认为,也有可能类星体并不是早期宇宙唯一的尘埃来源。马克维克-肯普表示:“在某些环境下,超新星可能对尘埃形成更重要,而类星体可能在另外一些环境中显得作用更大。”

5.1.

“由于这些物质在太空的恶劣的环境中无法长时间保留,因此这表明他们是刚形成的”这句话用意何在?( )

A.为了说明这些物质确实是由类星体产生的

B.没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只是客观报道研究成果

C.说明这些宝石新鲜与珍贵

D.说明太空的环境非常恶劣

5.2.

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现在整个宇宙也有可能源于类星体喷射出来的尘埃

B.所有的天体都是由黑洞喷射出来尘埃汇聚而成的

C.类星体是黑洞

D.古老的恒星之后会变成类星体

5.3.

关于黑洞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宇宙可能起源于黑洞

B.黑洞的“拔河效应”可能最终导致星系的形成

C.黑洞具有超吸力,但由于黑洞风的影响,却吸入不了多少物质

D.由于黑洞的吸引力,类星体发不出多少光

5.4.

根据文意,以下推论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文中的研究结果正确的话,那么在每个类星体周围都应该可以发现类似的宇宙尘埃

B.如果研究人员在其他类星体周围没有发现类似的宇宙尘埃,也不会影响他们已经得出的结论

C.类星体是唯一能够形成宇宙尘埃的天体

D.形成原始恒星的尘埃很可能是超新星喷射出来的

5.5.

以下最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人类来源于尘埃

B.天文学家发现特大黑洞喷射出大量宝石

C.宇宙形成之初

D.宇宙“拔河比赛”

1.1.答案:

解析:

据提问可知本题为隐含主旨题。

文章第一段的前面引用罗列《涉江》的分析,最后引出作者的观点,即对《离骚的》观点,同时材料也没有谈人们对《涉江》的不同认识。故C不选,选D。A选项在文中没有涉及,B只是文中“陶今雁”观点的陈述,并非隐含主旨。

故正确答案为D。

1.2.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细节。

在引用白居易的诗之前,作者写道“这牢骚和不平也正是有进取心的产物,如同白居易……”由此可知,引用白居易的诗即是为了说明屈原的牢骚和不平也正是其进取心的一种表现,故正确答案为A。

1.3.答案:

解析:

本题目考查隐含主旨。

文章第一段抛出问题,即离骚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不同于前人所述,第二段围绕这个命题进行论证,通过《离骚》和《涉江》内容上的对比,判断两部作品在时间上的差异,进而证明《离骚》并非晚年作品。所以能够反映这一中心的只有C项。ABD都只停留到了表面,指出作品上的风格差异,却没有指出隐含的主旨。

故正确答案为C。

1.4.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细节。

B项郭沫若的“今知其非是”是针对“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而说,只能说明其原意是说《涉江》作于《哀郢》之前,不能说明与《离骚》相去很远。故B项说法错误。

A项“传统的看法”根据原文是指关于《涉江》创作的时间、地点的看法,而原来学者的看法认为《离骚》和《涉江》基本是同一时期的,故A说法正确。C、D项也均能从原文直接推出。

综上所述,故正确答案为B。

1.5.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态度判断。

根据原文第二段“我们也听不到像《悲回风》中……对前途完全绝望的凄绝的心声”可知,《悲回风》所表达的情感是绝望,故正确答案为D。

2.1.答案:

解析:

此题属于词语理解题。

由文章第一段“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开发可视图文信息系统。这种系统……亦称为可视数据系统”可知,故正确答案为A。

2.2.答案:

解析:

本题为主旨题。

文章首先指出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开发可视图文信息系统,接下来对该系统的特点和用途进行了介绍。通篇文章都是围绕着“可视图文信息系统”来展开的,由此可知文章主要介绍的就是“可视图文信息系统”。其他三项说的都是该系统的用途,因此不选。故正确答案为A。

3.1.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词句理解题。

阅读可知,B项表述不正确,在文中并未提及。A、C、D三项都是论述艾滋病给社会带来的损失,属于同义表述。故正确答案为B。

3.2.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定位原文第3段,可知A项“对艾滋病防治力度不够”只能推出艾滋病人增加的结论,而非艾滋病造成贫困人口增加的原因。B、C、D三项均可在文段中找到依据。

故正确答案为A。

3.3.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D项“艾滋病还未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威胁”这一说法不正确,根据文章第2、3段都可看出艾滋病已经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A项正确,可由第4段“如果有1500万到3000万人得了艾滋病的话,就将使中国的经济成果毁于一旦”推断得出;B项正确,可在第4段中找到依据;C项正确,由第1段中“艾滋病流行……对个人和家庭的微观影响,对部门和局部地区的影响,对宏观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影响”可以推断得出。

故正确答案为D。

3.4.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C项正确,根据文章最后一句话可以推断得出。

A项错误,文章中并未提及;B项因果倒置,应该是先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然后影响到中国在世界大国的投资和接受大国的地位;D项“艾滋病给农村地区带来的威胁是最大的”在文中没有相关表述,因此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4.1.答案:

解析:

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由第一段“如果假设通过了检验,该理论就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确证……”可知D项正确。

A项的“减少相关问题的不确定性”是实现科学进步的一个环节。B项“证明未知事物的属性”在文章中没有提及。C项,“解决已有知识范围之外的问题”是科学家的兴趣关注点,并不能判断新理论是否成立。

故正确答案为D。

4.2.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成语填空。

根据前后文,这里应该填入与“已经被充分证实并被确认过无数次”相近意思的词语,表达这一事实大家普遍知道,不会轻易改变的意思。只有“众所周知”最符合要求。

A项“千真万确”侧重真实性,与“事实”语意重复。B项“不言而喻”形容事理极其显明,无须解释。D项“言之有理”指说的话有道理。都不能与“事实”搭配。

故正确答案为C。

4.3.答案:

解析:

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由第③段“它们不是科学家们的兴趣关注点,因为它们已经是确定无疑的”可知“公理”引不起科学家的兴趣,是因为它们已被充分证实过了。

故正确答案为A。

4.4.答案:

解析:

此题为隐含主旨题。

从行文脉络来看,文章证明地球为球形的过程是对第⑤⑥段的例证。这两段主要是说“新理论要能解释所有旧理论能解释和不能解释的事实”,显然“地平理论”是旧理论。因此这一过程就是为了说明新理论能够解释旧理论能够解释的事实,B项符合要求。

A项的“一个世纪”是对第⑩段内容的错误理解。B项强调旧理论,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C项侧重强调小数据带来的大不同,与主旨无关。

故正确答案为D。

4.5.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从文章的表达手法上可以将文段分为两大部分,其中第①—⑥段是第一部分,表达手法是讲道理。第⑦—⑩段属于摆事实。第一部分的内容又可分为三小部分。结构为“总—分—分”,第①段是总,是讲理论是如何提出并得以验证,第②—④段讲科学家如何发现新的理论,第⑤⑥段则是进一步讲如何证伪新理论或以一个新理论代替旧理论。

故正确答案为B。

5.1.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语句理解。

该句是第二段中的最后一句。第二段首先报道人们对类星体的观测,并且观测到了沙子、玻璃、水晶等这些物质的存在迹象。如果就写到这里,并不能说明这些物质就是类星体产生的,因为这些物质也有可能是从别处来的。加上最后一句,说这些物质是刚形成的,由此便能推出这些物质就是类星体自身产生的,符合A项表述。B项不符合文意,C、D项理解肤浅且不合文意。

故正确答案为A。

5.2.答案: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第四段第二句”这种有'宇宙怪物'之称的天体发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它的内部呈螺旋状结构,中心是质量超大的黑洞,周围环绕着尘埃密布的环状星云“中”这种宇宙怪物”指的是其前一句提到的“类星体”,由此可知,类星体的中心是黑洞,故黑洞只是类星体的一部分,二者并不等同,因此C项错误。

A、B项根据第三段最后一句“如今分布在宇宙角落的星际尘埃......,形成那些原始恒星的尘埃又从何而来呢?”以及第四段第一句“一种观点认为,这些尘埃来自类星体”可得出;同理,D项可由这两句得出,形成原始恒星的尘埃来自类星体,而古老恒星在演化到超新星阶段、衰亡爆炸时产生了星际尘埃,因此古老恒星演化到的这个阶段即类星体阶段,即古老的恒星之后会变成类星体。

故正确答案为C。

5.3.答案:

解析:

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根据材料第四段“来自类星体......科学家认为它们是已知的最为活跃明亮的、正在形成中的星系”可知,类星体是已知的最为活跃明亮的,因此D项“类星体发不出多少光”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D。

5.4.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

A项正确,可以由文中“这些尘埃来自类星体”推出。根据第五段西斯卡-马克维克-肯普的话可知尘埃来自类星体的黑洞,而类星体都有黑洞,那么类星体周围都应该有尘埃,即类星体是有尘埃的充要条件。B项不能推出,如果其他类星体周围没有尘埃,那么表明类星体并不都会喷射出物质,这与第五段中盖拉格尔的表述矛盾。C项错误,由最后一句话可知。D项不能推出,因为文中最后只说“超新星更重要”,并没有指出超新星“喷射”尘埃,也可能是“爆炸”等。

故正确答案为A。

5.5.答案:

解析:

此题为标题选择题。

标题应当能统领全文,说明主要内容,并且有一定的吸引力,由此B项最适合作本文标题,为正确答案。A、C、D项没有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