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各省
分站

公务员考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行测辅导 > 言语 > 正文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语句表达(147)

发布时间:2016-06-18 09:34:07 作者:
1.

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桐城派”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人手,觉得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唐诗没有的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 。填人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

A.往往一开始喜欢甲派,而后又更喜欢乙派了

B.往往是学习一派、研究一派,就喜欢一派、笃嗜一派

C.往往从喜欢甲派而了解乙派,从了解乙派到对甲派产生怀疑

D.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

2.

在服装厂中,男女工人面对面坐着,他们缝制同样的衣服,付出同样的劳动,可是当一个月结束的时候,( )。

A.老板给女工发300元的工资,但男工所得的却是400元

B.女工从老板那儿领到300元的工资,而男工所得的却是400元

C.男工从老板那儿领到400元工资,而女工却只能得到300元

D.老板给男工发400元工资,但女工却只能得到300元

3.

车轮卷起的黄土,却见山野入秋,庄稼割过,静谧中含着一些寂静,只有阳光在切割过的根茬上烁烁闪亮。

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

A.这是一段颠簸的行程,一路上景色苍凉浑厚,寂静中裸露着贫瘠。

B.也许是久旱的缘故,这边的溪流也变成了涓涓细流,在盘踞的石缝间流动。

C.同绿色的南方相比,这里是荒凉的,乃至荒蛮、推理是研究个别与一般关系的科学。

D.偶见人迹,大都是荒村野店。时而会有一座小小的孤庙一闪而过。

4.

对于构建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路径,学术界曾做出多种探索,有人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资源。有人则主张借鉴西方近现代的人文、人道文化传统,也有人主张二者并举,

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句是( )。

A.这些探索都有客观的真理性

B.这些探索都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C.这些探索都具有时代特色

D.这些探索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5.

简单回复历史旧貌,绝不可能实现复兴的目标。只有创造一种融合古今的新兴文明,才能恢复曾经有过的世界一流的兴盛状态。因此,( )。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填入上述括号内的是( )。

A.复兴之道,应当是改革创新之道

B.要复兴,就要敞开胸怀学习全世界

C.要复兴,就要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

D.复兴之道,需要敢想、敢干、能干

1.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语句填空。

文段主要说的是作者学习古文、诗以及外国文学的经验,而三者是大致相同的。由古文与诗的经验推及外国文学,作者应是先喜欢甲派而不了解乙派,待了解了乙派,才发现甲派也有不如乙派之处。与此意思相符的为D项。

照此规律,可排除A、B、C,故正确答案为D。

2.答案:

解析:

此题为语句填空题。

括号前的句子的主要论述对象是“男女工人”,可知括号里的内容的主语也应该是“男女工人”,故排除A、D。由“可是”这一转折词可知前后应意思应相反,男女工人缝制同样的衣服,付出同样的劳动,按理应该获得同样的报酬,但实际却不是这样。根据常识,男工人一般不擅长缝制衣服,所以最有可能的是,老板因此而给男工人更高的工资。故正确答案为C。

3.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语句填空。

根据文段中“阳光在切割过的根茬上烁烁闪亮”可知景色并不是苍凉雄浑,裸露着贫瘠的,故排除A;文段中的车是开在路上,卷起黄土与细流、在盘踞的石缝间流动的景致不相融,故排除B;文段中提到山野入秋,庄稼割过,而此季节无论南北都应该秋收完毕,没有绿色的南方,故排除C。文段主要描述的是一种寂静凄清的场景,横线中填入人的情况更贴切,与此情此景相映。故正确答案为D。

4.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语句填空。

这三条路径有一定的可行性,当然也就有一定的合理性,D项恰当。

A项不合适,客观的真理性不能多种探索都具有,否则就矛盾了;B项不合适,“极为难能可贵”从文段中看不出也推不出来;C项不合适,文段明确指出探索的目的是构建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路径,那么这些观点应该几乎是同一时期提出来的。

故正确答案为D。

5.答案:

解析:

文章第一句说不能简单恢复历史,第二句承接第一句说对策,要创造新兴文明,因此是做结论,那么应该与对策一致,对应四个选项,只能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