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各省
分站

公务员考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申论辅导 > 热点时评 > 正文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时评:传统文化与方言保护

发布时间:2016-06-07 09:56:01 作者:
  背景链接
  
  如果说乡愁是对故乡的深深怀念——怀念青山绿水,怀念父老乡亲,也怀念温暖的乡音,那么,乡音就是母亲的呢喃,是故乡记忆的依托。当下中国所处的时代,正是人口频繁流动和城市化速度之快史无前例的时代,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国人而言,最大的乡愁,则莫过于传统乡音——方言的遗失。
  
  在电视中,在广播里,在最通行无阻的网络世界中,普通话是中国人使用最为普遍的语言。相比之下,方言作为一种主流之外的“亚语言”,传承路径却愈加逼仄。在逐步失去大众媒体平台的依凭之际,方言作为一种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陪伴,正滑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日常生活中的语言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近些年的全国两会和地方各级两会,均有代表就方言问题递交议案、提案,呼吁社会关注方言、保护方言。诚然,随着普通话推广工作的大力开展,方言的使用范围正逐渐缩小,年轻一代不会说家乡方言成了常态,方言保护非常迫切。
  
  综合分析
  
  [特性分析]
  
  方言,也就是地方话。如汉语的北方话、吴语、粤语、闽南话等。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变体。方言在部落语和部族语中曾不断产生和发展,更新和淘汰。方言,依据其属性可分为地方方言和社会方言。形成方言的因素也很多,如地域、民族、传统、文化等。随着地域的不同、时间的更替、社会的发展、人员的流动等,方言也会受到相互影响,发生变化,遭遇取舍。但影响的最终结果是方言作用的逐渐减弱,甚至随着共同语影响的扩大而趋向消失。尤其是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人员的大量流动,方言更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汉语方言是汉语在各地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也是各地方文化的承载体,是地方历史文化的见证。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方言反映了汉语发展演变的不同方向,揭示了语言演变的丰富性;从历史文化角度讲,不同的方言也反映了方言形成条件的复杂性,比如不同时期官话移民与南方方言的融合,专业方言特别是官话对方言的渗透,等等。方言消失就意味着探索历史少了语言学方面的证据。
  
  [意义分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是地域文化的鲜明标志,也是文化存在发展的基础。方言汇集了地方历史上大量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化,通过方言,可以了解当地社会演变、人员迁徙、地理阻隔、民族融合、风俗民情等状况,还从一个侧面反映地方开发历史、聚落方式、行政区划、交通状况、地方风物、习俗观念等。因而方言具有“文化化石”之称,一旦消亡,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方言不仅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具有民族的认同感和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保护方言资源,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就是留住文化的根脉,让人记得住乡愁。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表达了一个离家在外游子对家乡浓郁的情感。
  
  方言是中华民族语言体系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使用方言,不仅是对地方语言的保护、传承,也是对中华民族地方语言文化特色的弘扬和贡献。使用方言,不光是弘扬地域语言文化,也是对乡音乡愁的承载,是一个人对家乡长久的眷恋。不论你走到哪里、走得多远、时间多长,对乡音的亲切感和认同感都是不会改变的,正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因为方言、乡音中有寄托、有爱恋、有亲情、有乡愁,有一生不可磨灭的记忆……
  
  方言更是国民精神幸福和悠然情调的重要构成,比如苏州方言的昆曲、绍兴方言的越剧、安庆方言的黄梅戏、闽南话的高甲戏等,和方言联系密切,保护好了方言,就是保护好了精神文化生态。
  
  [参考对策]
  
  公务员考试网总结,家庭是传承方言的土壤。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孩子的语言、生活、情感都带有父母的影子,方言学习最适宜的环境就是家庭教育。我们应鼓励家庭成员说方言,形成“儿童在家说方言,在校说普通话”的语言培养模式。这首先需要家长具有一定的文化自觉意识,需要家长认识到传承方言与保护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保护方言要利用现代现代科技手段。各级政府应当抓紧方言的保护,深入挖掘当地方言,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方言加以保护,比如用文字、录音、录像、传统曲艺等形式,把方言采集保留下来,经过整理归类,然后研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