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各省
分站

公务员考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行测辅导 > 言语 > 正文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16)

发布时间:2016-05-08 09:35:46 作者:

诚如朱永新所言,文理分科导致了中国教育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离间。文理各执一端,虽谓“术业有专攻”,却常常是文理学科画地为牢、孤芳自赏。就像一幢大厦一样,知识体系也由诸多支点构成,它们各自独立却又暗通款曲,相互分担压力。刺激彼此的想象力,人为将重心置于一点,或许带来投机式的胜利,却最终可能招致知识体系内在生机的干涸。

文理分科贯穿高中教育阶段,莘莘学子们尚且懵懂,就被体制之手宰制了学业趣味和前途命运。事实上,文理分科很大程度上正成为教育功利的画皮。学校无非是希望通过把文科和理科剥离开来,然后又通过知识的倾倒、几乎是蹂躏式的千锤百炼,使学生成为一架囫囵吞枣的知识接收装置,最终达到为升学率的小数点增砖添瓦的目的。

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然喊得惊天动地,但应试教育的底色积重难返。被功利所劫持的中国教育,几乎本能地倾向于“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凡是对改善升学率有帮助的,无所不用其极;凡是没帮助的则弃之如敝屣。这也就是为什么文理分科虽屡遭诟病,却依然岿然不动的原因。

不客气地讲,文理分科正成为一部绞杀人才的机器。而那些在这种教育体系下百炼成钢的“人才”,则面临着知识体系上的千疮百孔,他们所获得的知识是封闭和支离破碎的,片断化的认识掩藏不住整体把握的无力。只要一跳出自身的专业领域,他们立即变得左支右绌甚至一无所知。文科理科以河为界,所锻造出的不过是一个个“知识阉人”。

一些符合文理分科的人只以为跟着感觉走,没有经历抽象思维即思想生化过程,发表的言论或文章只能陷于现象的表层就事论事,____,也就难以产生正确的论点和论理。

中国能否再出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兼备的大师级人物?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一种撕裂教育完整性的教育体制,只能使我们的盼望渐行渐远。如此而言,文理分科是时候抖落一身的历史尘埃了。

1.1.

赞成文理分科的理由是“术业有专攻”,下面直接对此进行批驳的一项是( )。

A.文理学科画地为牢、孤芳自赏。

B.就像一幢大厦一样,知识体系也由诸多支点构成,它们各自独立却又暗通款曲,相互分担压力、刺激彼此的想象力。

C.人为将重心置于一点,或许带来投机式的胜利,却最终可能招致知识体系内在生机的干涸。

D.诚如朱永新所言,文理分科导致了中国教育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离间。

1.2.

在“文理分科取消与否”的讨论中,此文是一篇颇有代表性的文章,对其主要观点的概括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理分科导致了中国教育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利剑

B.文理分科正成为一部绞杀人才的机器

C.应试教育的底色积重难返

D.文理分科是时候抖落一身的历史尘埃了

1.3.

下面对“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本义和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义是鸳鸯蝴蝶小说里,男主人公信誓旦旦的承诺:“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今生今世只爱你一个……”文中的含义是要彻底改变被功利所劫持的中国教育,只能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

B.本义是尽管到处是水,但我肚子有限,只能喝一瓢。文中的含义是被功利所劫持的中国教育,只钟情于对改善升学率有用的知识和作法

C.本义是鸳鸯蝴蝶小说里,男主人公信誓旦旦的承诺:“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今生今世只爱你一个……” 文中的含义是被功利所劫持的中国教育,只钟情于对改善升学率有用的知识和作法

D.本义是尽管到处是水,但我肚子有限,只能喝一瓢。文中的含义是要彻底改变被功利所劫持的中国教育,只能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

1.4.

第5段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云亦云

B.唯唯诺诺

C.浅尝辄止

D.亦步亦趋

1.5.

对造成文理分科的主要原因,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思想认识上以为“术业有专攻”

B.维持学校的旧有体制,不思变革

C.高校专业的设置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促使高中教育做出文理分科的选择

D.基础教育被功利主义所劫持,背离的素质教育的轨道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学科网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专业、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显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他雍穆和平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注】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2.1.

关于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

B.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礼”作用于群体,造就群体生活的和谐;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陶冶个体的性灵。

C.诗书礼乐的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礼乐可以在群体生活中养成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D.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石斧石磐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礼乐使生活中的日用器具超越了实用层面,进入艺术领域。

B.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控制自然,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反映自然所给予的启示。

C.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具体器皿时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D.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2.3.最适合做上文标题的一项是( )

A.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

B.艺术与中国社会

C.论中国社会关系

D.文化与中国社会

2.4.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三者融通和谐。

B.人类社会里的礼和乐体现着天地运行的大道,而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髙境界和最终追求。

C.中国的礼乐文化讲求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与天地大道、宇宙秩序、自然节律的交融,由此导致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

D.西洋艺术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与表现和平静穆的中国艺术相比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以下各题:

尽管具有人类学意义的工作相当古老——有两个例子,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或北非学者阿拉伯·英布·卡尔顿,在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14世纪撰写的对他人的描述——但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人类学是相对较晚的西方文明的产物。例如,在美国,学院或大学(罗彻斯特大学)普通人类学含学分的第一次课程直到1879年才开设。倘若人们一直关心他们自己及其起源,以及其他人,那么为什么成体系的人类学学科这么长时间才问世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就像人类历史一样复杂。在某种程度上说,它与人类的技术局限有关。在大部分历史中,人们一直受限于他们的地理范围。没有到世界遥远地方旅行的手段,对远远不同于人们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的观察是艰难的——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冒险。大范围的旅行通常是少数人独享的特权;只有当适当的运输和通信方式得到发展,对其他民族和文化的研究才可能盛行。

这并不是说,人们一直没有注意到世界上与他们自己在看法和行为上不同的其他民族的存在。例如,圣经《旧约全书》与《新约全书》充分提到各种各样的民族,其中有犹太人、埃及人、赫梯人、巴比伦人、埃塞俄比亚人、罗马人等等。这些民族之间的差异,比起他们中任何人与澳大利亚、亚马逊森林、北极的北美原住民等的差异,就显得逊色了。借助于向真正遥远地方旅行的手段,人们有可能第一次遇到这类根本不同的民族。正是与迄今未知民族的大量接触——这开始于欧洲人试图把其贸易和政治统治扩大到世界各地之时——人们的注意力才集中于人类各种各样的差异。

使人类学缓慢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欧洲人只是逐渐认识到,在所有这些差异的掩饰下,他们可能与任何地方的人共享基本的“人性”。不与欧洲人共享基本文化价值的社会被贴上“未开化的”或“野蛮的”标签。直到18世纪中叶,相当多的欧洲人才开始认为这类人的行为与对他们自身的理解是完全相关的。这样一个时代到来了:人们越来越努力根据自然法来解释事情,对以专业文本为根据的传统解释表示怀疑,对人类多样性的兴趣日渐浓厚。

3.1.

对插入语“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调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文化同一民族观察的艰难性

B.强调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文化同一民族观察的可能性

C.强调在同一时期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观察的艰难性

D.强调在同一时期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观察的可能性

3.2.

下面不属于导致人类学缓慢成长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广阔的地理范围,造成交往的局限

B.落后的旅行手段,造成沟通的不便

C.显著的民族差异,导致理解的困难

D.迟缓的认识发展,导致研究的滞后

3.3.

下面对“人类多样性”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及其在年龄、性别、性格等方面的不同

B.人类的不同起源和人们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独特看法

C.民风习俗的差异和对“未开化的”或“野蛮的”民族的认同

D.不同的民族在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及其独特的行为方式

3.4.

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具有课程意义的人类学工作出现较早,但含有学分的人类学课程形成较晚

B.人们较早关注到与己不同的民族的存在,但关注人类各种各样的差异却较晚

C.北极的北美原住民与赫梯人之间的差异比犹太人与埃及人之间的差异要显著

D.长期以来欧洲人没有意识到“野蛮人”的行为与对他们自身的理解密切相关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都参加的一种过程,在这种过程中,人以自己的活动作为[a],来调节和控制他跟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我们现在谈的是人类所特有的那种劳动。蜘蛛结网,颇似织工纺织;蜜蜂用蜡来造蜂房,使许多人类建筑师都感到惭愧。但是,就连最[b.]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要高明,因为建筑师在着手用蜡来造蜂房之前,就已经在头脑里把那蜂房构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所取得的成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已经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了。他不仅造成自然物的一种形态改变。同时在自然中实现了他所意识到的目的。这个目的就给他们的劳动方式和劳动方法规定了法则(或法律)。他还必须使自己意志服从于这个目的。这种服从不仅在一些零散动作上,而是在整个劳动过程中各种劳动器官都要紧张起来,还要行使符合目的的意志,具体表现为集中注意(聚精会神)。劳动的内容和进行方式对劳动者吸引力愈少,劳动者愈不能从 劳动中感到运用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各种力量的[c],同时就愈需要加强集中注意。

4.1.

下列依次填入[a]、、[c]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A.媒体  笨拙 乐趣

B.媒介  拙劣 兴趣

C.媒介  拙劣 乐趣

D.媒介  笨拙 兴趣

4.2.

对“人类所特有的那种劳动”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指人类区别于蜘蛛、蜜蜂的用手来进行劳动

B.是指人类区别于蜘蛛、蜜蜂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并语言参与的劳动

C.是指人类区别于蜘蛛和蜜蜂的,本能的、能预设成果并伴随整个劳动过程的劳动

D.是指人类特有的意识活动

4.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在劳动过程中改造了自然也改造了自己

B.成品生产以前先以观念或意象的形成存在于头脑里,这肯定了形象思维的作用

C.劳动中的法则,伴随着劳动的产生而产生

D.在劳动过程中,人是靠形象思维进行交流活动的

4.4.

对原文中画线的语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动者观念--------指劳动者的形象思维

B.以观念的形式------指劳动者对其劳动的对象的总体感受

C.实现了他所意识的目的------指劳动者劳动的最终目的

D.三个句子含义相同,都是指劳动者对其劳动所得成果在头脑中的构建

4.5.

下列叙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原文开宗明义的指出“劳动者首先是人和自然参加的一种过程”,说明主体和客观都不可偏废

B.用蜜蜂造蜂房的例证来说明人的劳动也有无意识性

C.原文指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在劳动生产之间心里已先有蓝图,有了观念和目的,而这个目的就规定了劳动的方式和方法的的法则

D.文章申明了各种劳动器官的全面合作,都要紧张起来,这就表现为“注意”或“聚精会神”。

织袜机是英国牧师李·维利亚1593年发明的。关于这项发明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当年这位发明家为了向织袜女工梅丽求婚,苦思冥想,别出心裁地发明了能帮助梅丽摆脱繁重劳动的织袜机,并以此作为奉献给心上人的结婚礼物。 [ ],男装最容易脏的部位是袖口和领子。没有一位妻子希望自己的丈夫是个邋遢鬼,她们总希望自己的丈夫穿着体面地走在大街上,但天天洗衣服谈何容易?1825年,美国特洛伊城的汉娜·蒙塔基的发明解决了这个难题,她设计的上衣带有可脱卸的领子,这不仅使丈夫每天都能穿着整洁,同时也大大减轻了自己以及很多像她那样的妇女家务劳动的强度。

带活轮的自行车在上一世纪末才问世。1887年,法国人皮埃尔·卡尔梅设计出了带活动轴辊的车轴。这项发明的动机是爱父之情。皮埃尔的父亲天天骑车去工作,毫不停歇地蹬车使他筋疲力尽,儿子的礼物帮了父亲的大忙。

1640年,著名的法国科学家布莱泽·帕斯卡的父亲被派往鲁昂任行政长官。17岁的小帕斯卡协助父亲计算税款。没完没了的繁杂运算弄得他疲惫不堪。小帕斯卡下决心要发明一台机器来帮助父亲完成这种费力的工作。两年以后,这种机器果真诞生了。小帕斯卡的机器只能做加法,能做乘法的计算机是铸钟匠的儿子利昂·博勒研制成功的。有意思的是,他不仅是小帕斯卡的同胞和同龄人,而且两人有相同的发明动机。

5.1.

填写在短文( )处最恰当的词语是( )。

A.可想而知

B.理所当然

C.众所周知

D.毫无悬念

5.2.

关于皮埃尔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他的发明轰动一时

B.他非常爱自己的父亲

C.父亲上班的路程比较远

D.他的礼物对父亲很重要

5.3.

谁的发明表达了夫妻之间的关心和恩爱?( )

A.李·维利亚

B.汉娜·蒙塔基

C.皮埃尔·卡尔梅

D.布莱泽·帕斯卡

5.4.

博勒为什么要发明计算机?( )

A.为了帮父亲计算税款

B.为了和小帕斯卡比赛

C.为了制造精确的钟表

D.为了减轻父亲的劳动强度

5.5.

最适合做本文题目的是( )。

A.爱的奇迹

B.爱的收获

C.爱的创造力

D.亲情与发明

1.1.答案: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B项阐述文理科的联系,进而赞成文理不分科,是对题干理由的直接批驳,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A项是从另一原因批驳文理分科;C项阐述”重心置于一点“的弊端,不是对“术业有专攻”的直接批驳;D项从精神层面反驳文理分科,与所设提问无直接联系。故正确答案为B。

1.2.答案:

解析:

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材料前几段阐述的是文理分科所造成的后果,最后一段用“如此而言”引出材料的主旨,即针对这些现状和后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故D项正确。A、B项是阐述文理分科的后果,C项是概括应试教育的现状。

故正确答案为D。

1.3.答案:

解析:

本题为词句理解题。

该句出自《红楼梦》,是宝玉对黛玉的爱情表白,其本义与爱情有关,答案锁定A、C项;定位材料,该句后面用破折号连接下一句,用”凡是对改善升学率有帮助的,无所不用其极;凡是没帮助的则弃之如敝屣“对该句的注释,以便理解,故B、C项中的文中意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1.4.答案:

解析:

此题为成语填空题。

空格词自成句子的一部分,且没有关联词,与前一部分“陷于现象的表层就事论事”作并列谓语,形成相近或顺承的语义关系。选项中C的“浅尝辄止”是说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不深入钻研,这个意思最符合语境。

A项人云亦云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B项唯唯诺诺形容自己没有主意,一味附和,恭顺听从的样子。D项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与文意均不符合。

故正确答案为C。

1.5.答案: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根据问题回归文本,第三段”这也就是为什么文理分科虽屡遭诟病,却依然岿然不动的原因“说明文理分科的原因是在其前面的叙述部分,即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中国教育被功利劫持,故正确答案为D。

2.1.答案:

解析:

A 项“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不当。B项 “‘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表述错。C扩大范围。故本题答案选D项。

2.2.答案:

解析: D项 “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错。A项信息在第三段,B项信息在第四段,C项信息在第四段、五段。

2.3.答案:

解析: 文章着重讲述艺术与中国社会的关系,所以标题选B项更适合。

2.4.答案:

解析: B “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另外“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髙境界和最终追求”太过绝对。C “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表述不对。D无中生有。

3.1.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语句理解。

定位材料第二段,插入语是个双重否定句,强调“没有到世界遥远地方旅行的手段,对远远不同于人们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的观察是艰难的”这句话。显然不是观察“同一文化同一民族”,且通过到“世界遥远地方旅行的手段”只能观察“同一时期”的文化,故排除A、B选项。要观察“不同于人们自己的文化和民族”有可能“冒险”,可见其“艰难性”。

故正确答案为C。

3.2.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根据第二自然段“在大部分历史中,人们一直受限于他们的地理范围。没有到世界遥远地方旅行的手段”,可判断A、B项是导致人类学缓慢成长的原因之一。根据第四自然段“使人类学缓慢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欧洲人只是逐渐认识到……”和“直到18世纪中叶”等信息,可以判断D项是导致人类学缓慢成长的原因之一。因此正确答案为C。

3.3.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词语理解。在材料第四自然段定位“人类多样性”,“人类多样性”指人类的差异。从材料第四自然段“不与欧洲人共享基本文化价值的社会被贴上‘未开化的’或‘野蛮的’标签”可知,不同民族的差异在于“文化价值”,故正确答案为D。

A项后半句“年龄、性别、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和B项“独特看法”在材料中未提及;C项>对“‘未开化的’或‘野蛮的’民族的认同”是忽略“人类多样性”的原因之一,并非对“人类多样性”的理解。

3.4.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材料第一自然段提到“在美国,学院或大学(罗彻斯特大学)普通人类学含学分的第一次课程直到1879年才开设”,可知“>含有学分的人类学课程”确实形成较晚,但不能说明“>具有课程意义的人类学工作出现较早”。又根据“但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人类学是相对较晚的西方文明产物”等信息,可以判断A项说法错误。

根据第三自然段“这并不是说……不同的其他民族的存在”“这开始于欧洲人试图……人类各种各样的差异”,可以判断B选项说法正确。

根据第三自然段“其中有犹太人、埃及人……就显得逊色了”,可以判断C项说法正确。

根据第四自然段“直到18世纪中叶,相当多的欧洲人才开始认为这类人的行为与对他们自身的理解是完全相关的”,可以判断D项正确。

因此正确答案为A。

4.1.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实词的语境搭配。

先看第一个空,“媒体”是指指传播信息的平台,例如电视台等。 “媒介”是指介绍或导致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a处是说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与自然间其他物质进行交换,所以“自己的活动”就是媒介,而不是媒体。所以BCD对。

再看第三个空,“乐趣”强调的是快乐,“兴趣”强调的是喜欢(某项工作),劳动者要从劳动中获取快乐,而不仅是对劳动有兴趣,所以BD错误,C正确。

再从第二个空进行验证,“拙劣”是指笨拙而低劣。b处表达的是就算技巧再差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拙劣”与“灵巧”相对,符合语境。

故正确答案为C。

4.2.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定位原文“我们现在谈的是人类所特有的那种劳动”,之后用蜘蛛和蜜蜂的劳动做对比,具体介绍了什么是“人类特有”,包括能预设成果、是本能劳动、并且在整个劳动中各种劳动器官都要紧张起来,C项完整概括了这个概念。

A项“用手来进行劳动”表述片面;B项“语言参加”材料并没有提到;D项“特有的意识活动”表达含糊,并没有清晰解释出来什么是“人类特有的劳动”。

故正确答案为C。

4.3.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劳动过程结束时所取得的成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虽然这句话表明了形象思维在劳动过程中的作用,但不能说明“在劳动过程中,人是靠形象思维进行交流活动的”,所以D项表述错误。

通过“他不仅……同时……他必须……”此句可知人在劳动中不仅造成了自然物的改变,也必须让自己的意志服从于特定的目的,其实也是某种程度的改造了自己,所以A对;成品生产之前先以挂念或意向的形成存在于头脑,正是肯定了形象思维在劳动中的作用,所以B正确;人在改造自然物的同时实现了他所意识到的目的,这个目的给劳动规定了“法则”,也就是说在劳动的同时,“法则”就产生了。所以C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4.4.答案:

解析:

此题属于词句理解题。

划线处所谈论的都是人类劳动特有的一面,即能够在劳动之初预设成果,在头脑中构建蓝图。D正确,A项“劳动者的观念”指得是劳动者在头脑中构建的蓝图;C项理同A项,D项“最终目的”表述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

4.5.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根据“建筑师在着手用蜡来造蜂房之前,就已经在头脑里把那蜂房构成了”可知人的劳动是有意识性的,B项明显与这句话的意思相悖,所以错误,当选。

根据第一句话可知A理解正确;根据“劳动观念已经存在……”“这个目的……规定了法则”可知C项表述正确;D项是“而是在整个劳动……聚精会神”句的同义转换。ACD项都理解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B。

5.1.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逻辑填空题。

“男装最容易脏的部位是袖口和领子”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生活常识。观察题干可以发现,空格处的成语需要独立成为一个分句。“众所周知”是说大家普遍都知道,可作分句,填入空格内符合文意。

A项“可想而知”意为不用说明就能想象得到;B项“理所当然”指按道理应该这样;D项“毫无悬念”指事情按照预先的设想发生,没有任何意外。这三项都不能用作分句,因此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5.2.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A项属于无中生有,文中并未交代皮埃尔的发明是否有轰动效应。由“这项发明的动机是爱父之情。皮埃尔的父亲天天骑车去工作,毫不停歇地蹬车使他筋疲力尽,儿子的礼物帮了父亲的大忙”可知B、C、D三项表述符合文意。故正确答案为A。

5.3.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由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可知,汉娜·蒙塔基为了使“自己的丈夫穿着体面地走在大街上”而发明了可脱卸的领子,体现的是夫妻之爱。

A项为干扰项,李·维利亚的发明目的是求婚,还不属于夫妻之间的关爱;皮埃尔·卡尔梅和布莱泽·帕斯卡的发明动机是他们的爱父之情。故正确答案为B。

5.4.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文章最后一句话提到博勒发明计算机的动机与帕斯卡相同,而帕斯卡发明计算机的动机是为了帮助父亲完成费力的计算工作,即“为了减轻父亲的劳动强度”。故正确答案为D。

5.5.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标题选择题。

阅读可知,文章通篇反映的主题是:因为各种各样的爱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发明创造。文中列举的这几项发明或是向未婚妻奉献的礼物,或是表达了夫妻之间的情意,或是为帮助父亲而发明的礼物,总之都是为了表达爱而作出的发明和创造,因此“爱的创造力”最为合适。

A、B项没有体现出文章的主体词“发明创造”;D项“亲情”范围过窄,不能囊括爱情,因此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