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各省
分站

公务员考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行测辅导 > 言语 > 正文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56)

发布时间:2015-12-28 08:43:43 作者:

基因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推开了“基因时代”的大门。就像26个英文字母能拼出无数的单词一样,他们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由四个被称为碱基的较小分子通过不同的反复排列,组成了人体的所有基因。基因负责把指令传给细胞,制造形成所有细胞的基本材料蛋白。

现在己经知道,由于基因调控过程出现差错,就会发生疾病,包括已知的3, 500种遗传疾病以及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就是说,所有的疾病,都可以通过基因阐明病情。例如,当指挥细胞分裂的基因发生突变,癌症就爆发了。

目前正在研究中的利用基因使细胞抵抗艾滋病病毒的方案不下数十种;癌基因已经进入医院作为诊断的工具;一大批新基因的发现已开始为男性不育、多发性硬化等疾病作出了解释;血友病、肌肉营养不良、心脏病、精神病已能使用基因测试,甚至在出生前就能检测出来。

人类约有5万种基因,但是目前被确认的只有2,200多种。全世界的科学家开始了雄心勃勃的进军,希望在15年内,耗资30亿美元,完成“人类基因组规划”。可以预言,一旦描绘出“人类基因组”蓝图,医生给我们看病所使用的治疗手段,将超出任何人的想象。

与此同时,生物学家也在发动一场生物技术革命,他们借鉴“人类基因组规划”,也在绘制“动植物基因图”。由于有了新的基因标志,靠考察胚胎和幼苗的染色体,就可以知道一种生物具有什么基因。育种专家将能很快找到抗疾病、抗虫害和改善产量的理想基因。很容易发现哪些物种相互交配可以产生最理想的新物种。人们将不再经三四代,只要一代就可育出新种,而且不产生非自然的遗传工程生物。农作物和牲畜的品种改良速度将大大加快。

1.1.

下列说法与文意相符的一组是( )。

①人体所有基因都是脱氧核酸(DNA)的不同排列组成的。

②改良生物品种可以通过改变生物基因而直接实现。

③基因有传达指令信息和制造形成细胞的材料蛋白的作用。

④脱氧核糖核酸(DNA)就是组成人体的基因。

⑤所有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基因调控的差错造成的。

⑥癌症的爆发与指挥细胞分裂的基因的突变有关。

A.①②④⑥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③⑤⑥

1.2.

目前,在医学上利用基因为人类服务的项目是( )。

①制造抗体

②育出新种

③检测疾病

④解释病因

⑤改良品种

⑥抵抗虫害

⑦诊断疾病

A.①②④⑦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⑦

D.③④⑥⑦

1.3.

目前,在利用基因方面受到限制的直接因素是( )。

A.弄不清“人类基因组”

B.没有新的基因标志

C.缺少“动植物基因图”

D.不能确认全部基因

1.4.

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不产生非自然的遗传工程生物”的意思是( )。

A.人们利用基因培育出的生物新品种,与生物自然交配产生出的品种品质完全一样。

B.人们利用基因培育出新的生物品种,不再利用遗传基因而生产新的劣质的生物品种。

C.非自然的遗传工程生物不具有自然界生物的纯洁性,有了基因工程,它就不再出现了。

D.非自然的遗传工程生物会造成生物生长规律的紊乱,改变生物的性质,因此停止再生产。

> 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由许多因素决定。一般认为,生物体的代谢能力、抗逆境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对一些模式生物如线虫、果蝇的研究表明,基因控制着衰老过程。在果蝇群体中,通过系统地选择晚生育的个体,成功地获得了寿命长的品系,这些果蝇的代谢能力明显改善。此外,有的体内抗氧化酶活力增加,有的对饥饿、干燥、高温的耐受能力改善。但这种寿命的延长是在发育长期停滞于幼虫阶段,且幼虫密度很高、食物受到极大限制的环境条件下被选择出来的。也就是说,与延长寿命有关的基因要在这种逆境条件下才会表达,才能发挥其功能。同时,这些抗逆境的能力分属不同的代谢途径。因此衰老有多种机制,延长寿命的途径决不止一种。果蝇研究的结果表明,衰老和寿命是多基因控制的。

线虫在完成发育以后,主要在生殖以后开始出现衰老。与线虫的衰老和寿命有关的基因突变之后可使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这表明生物体存在着与寿命长短相关的单个基因,在果蝇身上也发现了与寿限有关的基因。

人类有一种早衰综合征,患者儿童期情况很正常,在青春期间生长延缓,以后很快就出现衰老。这种疾病的基因已被克隆,基因编码的1432个氨基酸的序列,同DNA螺旋酶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序列有很高的相似性。这种结构的相似性又表明这两种蛋白质也许有相似的功能。DNA螺旋酶参与DNA的代谢,因此,推测DNA代谢发生缺陷可能是病人出现早衰的一个因素。这个例子说明,单基因突变可能也是人类衰老的机制之一。

总之,衰老和寿限都是由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决定的,环境因子的作用是随机的,而对环境作出反应的能力则是遗传的。与衰老有关的基因或是参与细胞的生存和损伤修复,或是参与对老年性疾病的易感性。因此,可从单基因遗传和多基因遗传两种研究策略来探究衰老和寿限的遗传机制,提示相关基因的功能,尽可能消除寿限的限制因子。最近有人说,把人的基因组图谱弄清楚了,人可以活上500岁甚至0岁。依据无非是上面提到的果蝇和线虫的实验结果,并以此来推算人类的寿限。但这种说法忘记了上文中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如果人能活到0岁,那么要到400岁、500岁才会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此外,有些基因改变后将导致代谢活动缓慢,活力降低,试想一个人如果反应迟钝、生机索然地活上几百岁,那还有什么意思?让人类减少疾患,健康而长寿地生活,才是遗传学家在21世纪追求的目标。

2.1.不能说明“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由许多因素决定”的是( )。

A.一般认为,生物体的代谢能力、抗逆境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B.果蝇寿命的延长是以相关基因在一定条件下的表达为前提的

C.除遗传外,环境因子对生物体的寿命也产生影响

D.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是由其基因组图谱所决定的

2.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是( )。

A.科学家们在逆境条件下成功地在果蝇中选出了寿命长的品系

B.人或其他生物体的活动缓慢、活力降低将导致其基因的改变

C.线虫的与寿命有关的基因一旦发生突变,其寿命将延长6倍或更多

D.目前还不能断定DNA代谢发生缺陷是导致早衰综合征的因素

2.3.“但这种说法忘记了上文中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所指的是( )。

A.果蝇的发育长期停滞于幼虫阶段

B.果蝇的幼虫密度很高

C.果蝇的食物受到极大限制

D.果蝇的寿命受多基因控制

2.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之所以不能确定单基因突变与人类衰老的关系,是因为只采取单基因遗传研究的策略,而没有把单基因遗传研究与多基因研究结合起来

B.尽管引起人类早衰综合征的基因已被研究者克隆,但并不表明人们已经找到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基因研究要造福人类,依然任重而道远

C.既然线虫的某些基因的突变可使其寿命延长,那么人类也只需用基因突变的方式,就能消除寿限的限制因子,以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

D.从某些生物体到人类,研究者在基因方面作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探索,科学的日新月异使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长生不老不再是神话而是现实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市场“盲点”使消费者经常陷入困境。在一些大商场、大超市,各类商品不可谓不多,各种服务行业也日趋“五花八门”,但是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一位消费者都有为找一种特殊服务或是一种急需商品“问破嘴皮儿”“跑断腿儿”却仍寻觅不到,只能干着急的时候。

同时,这些“盲点”其实也正是市场的亮点。现在不少城市人在闲暇时,都有回归山野,贴近自然的愿望,而山野旅游专用的露宿睡袋、简易帐篷、远足背袋等装备却难觅踪影,偶尔有商家出售,其价格也足以令大多数人却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对健康的重视,消费者呼唤营养全面的快捷食品,而这些方面的食品品种却十分单调。加速变化时代“催生”了房屋设计、监理,方便食品等新要求,无奈此类需求因相关产业发展滞缓,形成产业“盲点”而无法得到满足。

如今的厂商都为寻找新的商机而挖空心思,不想在身后留下一批“盲点”产业。有关专家认为,这些“盲点”产业中,一部分是由于新需求尚未引起广泛关注而造成的。另有一部分,像老年产业刚好是被长期忽视的。厂商们普遍认为“长期漠视”的都是生产利润较小的产业,他们不愿倾力经营。比如,老年服装利润比时装要小得多。但专家认为,我国商业正在向“薄利时代”过渡,“不以利小而不为”应该成为有眼光厂商的经营理念。

新需求[ ] 新产业的快速跟进,长期被忽视的产业更需要工商界重新认识,这些产业“盲点”和“空白”若能及早被发现、填补,消费者就会痛快地“掏腰包”,厂商也可以如愿赢得大市场。

3.1.

本文的题目为“盲点孕商机”,对此题目解说正确的是( )。

A.盲点本指眼球后部视网膜上没有视感细胞的一点,在这里比喻对商品不能辨别或分辨不清;“孕商机”即指孕育市场信息

B.“盲点”指什么东西也看不见,比喻市场一片空白;“商机”即指卖方市场

C.“盲点”本指眼球后部视网膜上没有视感细胞的一点,在这里比喻商品的短缺及市场的空白点;“商机”即指市场信息

D.“盲点”指什么商品也没有;“孕商机”比喻孕育着市场信息

3.2.

下列对文章第一、二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随着生活节奏和对自身健康的重视,消费者呼唤营养全面的快捷食品,但目前这方面的食品奇缺,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

B.在一些大商场、大超市,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但某些小商品,例如扣子就很难能买到;各种服务行业日趋五花八门,但某些特殊服务,比如帮助残疾人做什么事,就很少有

C.市场“盲点”经常使消费者陷入困窘,那是因为用时即使跑断腿儿,磨破嘴儿,也找不到一种特殊服务或一件急需商品

D.消费者的需求即提供了商机,比如,现在不少人节假日向往回归山野,贴近自然,因而山野旅游露宿帐篷等消费品便应运而生,可惜价格不菲,影响了销量

3.3.

对市场“盲点”就是“亮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就是促使新的商家发光的地方,所谓亮点就是发光处

B.第三产业的商品和服务,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这些地方也正是此时商家显示能力的地方,亮点就是发光之处

C.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地方也正是使商家显示能力的地方。亮点也是商家显示能力之处

D.第三产业的商品和服务,还不尽如人意,这就是商家显示自己能力的地方,亮点即显示能力之处

3.4.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尽管今天厂商都为寻找新的商机而挖空心思,然而市场上却出现了许多“盲点”,即市场的空白点,这些“盲点”,部分是销售利润和服务收费较少的行业

B.形成市场盲点的原因,其一是由于消费者新的需求尚未引起广泛的关注,其二是某些产业像老年产业长期被厂家和市场所漠视

C.只要厂家和商家转变观念,对市场“盲点”重新认识,就能把“盲点”变成“亮点”,培育出市场的新商机

D.专家认为,市场“盲点”孕育商机;消费者也感到,我国商业正在向“薄利多销”的时代过渡;商家厂家也认识到了“不以利小而不为”的道理

3.5.

文中[ ] 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A.要求

B.呼唤

C.强迫

D.有利于

解放后三十年过去了,我们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资料,写出了许多回忆录、事迹考之类的专文或专著,但为什么新的《鲁迅传》偏偏[a],至今没有人写出来呢?原因[b]是多方面的。相当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和我们文学理论研究的现状有关。在文学理论研究领域,直到目前为止[c]留下许多空白点,而传记文学这一课题[d]始终没有提到日程上来。

在国外,传记文学早已成为专门名家的学问。[e]所谓“拿破仑学”的专家所写出的充塞各国图书馆的拿破仑传,[f]以卓别林的传记来说,以我有限的见闻,[g]不下六七种之多。有本人写的自传,也有别人写的转机。写法不同,各有各的侧面,各有各的角度,很少雷同,各有特色。例如,二次大战前法国作家菲利普·苏卜根据卓别林在影片中所创造的那个流浪汉所写的《夏洛传》,就是通过卓别林的艺术创造来探讨他的内心世界。这在传记文学中别具一格,被称为“幻想人物传记”。如果我们把国外的各种传记的写法[h],是有助于丰富传记文学理论的。

我国史学在世界素享盛誉。黑格尔曾对中国两千年来从未中辍的史书感到惊讶,并表示赞赏。《史记》中的列传,既是历史,又可以说是早期的传记文学。我以为,对于我国史书中的传记文学更应[i],将其成果引进到我国传记文学的理论中来。

4.1.

[a]处恰当的词语是( )。

A.停滞不前

B.裹足不前

C.步履蹒跚

D.欲言又止

4.2.[b]、[c]、[d]处恰当的词语是( )。

A.似乎 恐怕 确实

B.恐怕 确实 似乎

C.确实 似乎 恐怕

D.似乎 确实 恐怕

4.3.[e]、[f]、[g]处恰当的措辞是( )。

A.无论 还是 就

B.且不说 仅 就

C.无论 仅 就

D.且不说 如果 也

4.4.[h]、[i]处恰当的措辞是( )。

A.加以总结 加以总结

B.进行比较研究 加以继承

C.进行比较研究 加以总结

D.加以总结 加以继承

4.5.下列对文中信息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鲁迅传》至今没有写出来,是文学理论研究出了问题

B.国外传记文学已经成了专门学问,因此我们理应写出《鲁迅传》

C.国外“幻想人物传记”的写法对我国的文学理论建设没有借鉴意义

D.我国古代史学家是传记文学的创作者,他们的理论是国外所没有的

公文,以其规范的体式、法定的效力,以其体现意志的团体性和所产生作用的强制性,对写作语言的使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公文写作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从公文语言的逻辑性、严密性、准确性上考虑,一般注意区分其与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学语言的区别。但常常却容易疏忽模糊语言的运用,或者即便使用了,也是在一种潜意识中使用,而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模糊语言。让我们试从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所反映客观事物的模糊性,从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表述需要的模糊性两个相对应上来看模糊语言的实质。模糊语言是一个语言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不确定性的语言概念。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客观事物的模糊和语言本身在内涵、外延上模糊的相对应,形成了表述事物的准确性。比如:“全国人民奋勇前进”、“全军上下努力完成”等,其中修饰“前进”的“奋勇”和修饰“完成”的“努力”,其本身在客体上就是模糊性。

如果在此把它精确化:全国人民用多快的速度前进,全军上下用多大的力去完成,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问题在于语言上的精确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同时有的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满足某一种特殊需要在表述上要模糊,这同样是模糊的相对应,只是客体变成了实际需要。比如:“领导一再强调了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引起一些人的足够重视。”其中修饰“强调”的“一再”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这里强调的频率是完全可以精确化的,三次、五次、甚至一百次、一万次,然而表述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反映“强调”的频率,而是要反映“强调”的重要性。这样,“一再”就比其他任何能确指的频率在表述效果上都更有力。

语言模糊不是一个语言概念,而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其主要的特点是没有形成两种模糊的相对应。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模糊的,而表述语言却是精确的。比如:“队伍于某日凌晨三点以后在张家口以南集结。”“人到的差不多了,开会吧!”这里的“凌晨三点以后…张家口以南”和“差不多”都是极其模糊的时间、范围概念,而在这里却是所需要的一个确定的时间和范围概念。这就是客体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的相对应。再比如:“这件事发生在大约10年前的某一天。”其中,“10年前”其本身在客体上是模糊的东西,而在表述过程中的“某一天”却把它精确化,这是客体上模糊和表述过程精确化的相对应。无论是哪一种对应,都是反映客观事物模糊而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模糊现象。这种模糊现象在公文写作过程中是绝对要避免的。

综上所述,模糊语言和语言模糊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形成了两种对应,即客观上的模糊、实际表述需要的( )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 )相对应;客体上的精确、实际表述需要的( )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 )相对应。否则,便是语言模糊。

5.1.

关于公文“模糊语言”的实质,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模糊语言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不确定性的语言概念

B.模糊语言是指客观事物模糊与语言内涵外延模糊相对应,从而表述事物的准确性

C.模糊语言是指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即语言上的精确而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

D.模糊语言是指表述上的模糊,实际上比其他任何确指的频率在表达效果上都更加有力

5.2.

下列对“语言模糊”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模糊”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

B.“语言模糊”是指客观事物和表达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

C.“语言模糊”是指客体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性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相对应

D.“语言模糊”是指某些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特殊需要在表述上模糊

5.3.

最末一段括号处的四个词语,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模糊 模糊 精确 精确

B.精确 精确 模糊 模糊

C.模糊 精确 模糊 精确

D.精确 模糊 精确 模糊

5.4.

下列各句中,属于语言模糊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中国指挥家汤沐海在欧洲一些很有影响的音乐节上频繁演出

B.海水深度在200米的大陆架,蕴藏的石油有2500亿吨,占地球已知总储量的三分之一

C.我国将于5月12日到6月10日由本土向太平洋以南纬7度零分、东经171度33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圆形海域内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

D.过去十年中,日本对外投资大幅转向东亚,投资中日元贷款比重加大,在日元长期升值的背景下,这会加重偿债负担。

1.1.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由第一段“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由四个被称为碱基的较小分子通过不同的反复排列,组成了人体的所有基因”可知,①④正确。由第二段“当指挥细胞分裂的基因发生突变,癌症就爆发了”可知,⑥正确。

由第一段“基因负责把指令传给细胞,制造形成所有细胞的基本材料蛋白”可知,基因仅具有传达指令信息的作用,形成细胞的材料蛋白是有细胞中的一些结构制造的,故③错误。⑤说法过于绝对。

故正确答案为A。

1.2.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定位材料第三段,由“利用基因使细胞抵抗艾滋病病毒的方案不下数十种”可知,①正确。由“癌基因已经进入医院作为诊断的工具”可知,⑦正确。由“一大批新基因的发现已开始为男性不育、多发性硬化等疾病作出了解释”可知,④正确。由“血友病、肌肉营养不良、心脏病、精神病已能使用基因测试,甚至在出生前就能检测出来”可知,③正确。故正确答案为C。

由材料第五段可知,②⑤⑥是为农业上动植物服务的项目。

1.3.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由第四段“人类约有5万种基因,但是目前被确认的只有2200多种”和“一旦……将……”可知,不能确认全部基因是在利用基因方面受限制的直接原因。故正确答案为D。

A、B、C项均不是限制基因利用的直接因素。

1.4.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语句理解。定位材料第五段,材料提到有了新的标志基因后,很容易发现哪些物种相互交配可以产生最理想的新物种,可利用动物间的交配来获得自然的遗传工程生物,而不用采用“非交配”方式产生的非自然的遗传工程生物。可见非自然的遗传工程生物有其不好的一面,由此推断出D正确。

C项表述错误,“基因工程”是“非自然的遗传工程生物”产生的方法。A、B项材料未提及。

因此正确答案为D。

2.1.答案:

解析:

根据文中第四段,“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应是“由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决定的”,而不是仅由基因组图谱快定的,D项偷换概念。

2.2.答案:

解析: A项中果蝇寿命的延长是“在受到极大限制的环境条件下选择出来的”,而非“科学家们”选择的结果;B项因果倒置,原文中说的是“有些基因改变后将导致代谢活动缓慢,活力降低”;C项以偏概全,原文是“与线虫的衰老和寿命有关的基因突变后可使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故D为正确答案。

2.3.答案:

解析: 文中画线部分的“事实”指的是“如果人能活到0岁,那么要到400岁、500岁才会长大成人、结婚生子”,相对应的就是“果蝇的发育长期停滞在幼虫阶段”,由此可知,A项应为正确选项。

2.4.答案:

解析: A项错误在于因果不对应,文中说的是“单基因突变可能也是人类衰老的机制之一”,并不是唯一原因;C项所说“人类也只需用基因突变的方式,就能消除寿限的限制因子”属于无中生有;D项夸大其词,文段并不能推出“在不远的将来,长生不老不再是神话而是现实”。

3.1.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盲点”肯定是指眼球后部视网膜上没有视感细胞的一点,它在文中比喻的并不是对商品不能辨别或分辨不清,而是消费者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无法得到满足而造成的某种商品的短缺及市场因此而形成的空白点。

>故正确答案为C。

3.2.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A选项中“目前这方面的食品奇缺”这样的理解不正确,文章中的原文是“这些方面的食品品种却十分单调”,品种单调与奇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消费者需要的某种商品买不到,不代表消费者不需要的其他同一性质的商品数量少。其他三项都是对文章的正确解读。故正确答案为A。

3.3.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根据本文中第二段可知,文中并未指明这里的“商品和服务”仅指“第三产业的商品和服务”,>不能做缩小理解,>所以B、D错误。而“那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正是使商家显示能力的地方”可以体现“亮点”之意。故正确答案为C。

3.4.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

>本题选项D中提到的,我国商业正在向“薄利多销”的时代过渡,以及“不以利小而不为”的道理,这两个都是原文中专家的观点而并非是消费者的观点。故正确答案为D。

3.5.答案:

解析:

>此题是逻辑填空题。

>联系上下文可知,>[ ] 处想要表述“>新需求”是怎样让“新产业”快速跟进的,要传达>“新需求”与“新产业”之间的推进联系,>只有“呼唤”一词包含推进含义。故正确答案为B。

4.1.答案:

解析:

“停滞不前”:停止下来,不继续前进。

“步履蹒跚”: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形容走路腿脚不方便,歪歪倒倒的样子。

“裹足不前”:形容有所顾虑而止步不敢向前。

“欲言又止”:想说又停止不说。形容有难言的苦衷。

根据文段第一句话可以得出所有新的《鲁迅传》前期准备都已经做好了,但是新的《鲁迅传》却迟迟没有没出现。因此,正确答案为C。


4.2.答案:

解析:

根据文段内容,后文只解析了一个原因,说明作者对于原因是多方面这一点是一种揣测,所以第一空需排除表示肯定语气的“确实”,排除C。“恐怕”表示估计,文段作者知道原因有多个,但不确定具体的数量,所以第一空用“恐怕”最为合适,因此,正确答案为B。

4.3.答案:

解析:

“[e]所谓“拿破仑学”的专家所写出的充塞各国图书馆的拿破仑传,[f]以卓别林的传记来说,以我有限的见闻,[g]不下六七种之多。有本人写的自传,也有别人写的传记”,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先不谈论充塞各国图书馆的拿破仑传,只以卓别林的传记为例子来说明,我见过的版本也有六七种”。排除A、C、D三项。因此,正确答案为B。

4.4.答案:

解析:

“如果我们把国外的各种传记的写法[h],是有助于丰富传记文学理论的”可以看出我们是把国外的各种传记写法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排除A和D两项;“我以为,对于我国史书中的传记文学更应[i],将其成果引进到我国传记文学的理论中来”可以得出吸收各种传记写法的精华之后,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总结。因此,正确答案为C。

4.5.答案:

解析:

“如果我们把国外的各种传记的写法[h],是有助于丰富传记文学理论的。我国史学在世界素享盛誉。黑格尔曾对中国两千年来从未中辍的史书感到惊讶,并表示赞赏。”可以看出我们对国外“幻想人物传记”的写法并没有借鉴。因此,正确答案为C。

5.1.答案: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由文章第二段“如果在此把它精确化……客体是模糊的”可知,C项描述的不是模糊语言,而是把其精确化后的语言,说法正好相反。

A、B项是文章第一段中“模糊语言是一个语言概念……表述事物的准确性”的同意替换;至于D项,文章第二段末尾举了“一再强调”的例子,说明表面上模糊的“一再”比其他任何能确指的频率在表述效果上都更有力,以典型的个例也能推出“模糊语言”的实质。故正确答案为C。

5.2.答案:

解析:

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文章第三段介绍的是“语言模糊”,举了“这件事发生在大约10年前的某一天”这个例子后总结语言模糊的一个特点“这是客体上模糊和表述过程精确化的相对应。”而D项说法正好相反。

由第三段“语言模糊不是一个语言概念,而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这就是客体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的相对应”可知,A、B、C三个选项全是对“语言模糊”的正确解释。故正确答案为D。

5.3.答案:

解析:

考查根据文章意思选择实词填空的能力。

这是对全文总结性的一段话,主要表述了模糊语言的两种“对应”,即“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所反映客观事物的模糊性相对应”和“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表述需要的模糊性相对应”,从而指出了模糊语言的实质。即模糊与模糊相对应,精确与精确相对应。因此前两空都应填“模糊”与前面“客观上的模糊”相对应,后两空都应填“精确”与“客体上的精确”相对应。故正确答案为A。

5.4.答案: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根据文意,“语言模糊”有两种情况: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模糊的,而表述语言却是精确的。B项中一些数字看似精确,如200米、1500亿吨、三分之一等,而实际反映出的事实却是概括性的,所以它只属于“语言模糊”的问题。

A项“近年来”、“很有影响的”、“频繁”都是很模糊的;C项用一系列精确的数字反映出一个精确的事实;D项“过去十年中”、“大幅”、“加大”、“长期”、“加重”都是模糊的,都属于“模糊语言”。故正确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