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各省
分站

公务员考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行测辅导 > 言语 > 正文

公务员考试习题练习:语句表达(55)

发布时间:2015-12-24 08:47:27 作者:
1.

《三国演义》中,世外高人水镜先生对刘备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后刘备三顾茅庐,终成西蜀大业。自古而今,《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贞观政要》论及“为政之要,唯在得人”,《资治通鉴》明言“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讲的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______

A.人才乃打开成功大门的锁钥

B.礼贤下士才能留住人才

C.善于用人方能成事

D.人才乃治世为政的关键所在

2.

让我们爱恨交织的技术太多了,从世人完全陌生到人人耳熟能详,它们大部分只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势头快得让人不敢掉以轻心。这里面就包括机器人。但近几年,人工智能前行的步伐把机器人研发带到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它们不但眼耳口鼻、连所思所行都越来越像我们人类。不过,这种改变却是渐进式的,这让人类似乎很难真的意识到正在发生改变的机器人意味着什么,或者说,未必做好了应对这一改变的准备。于是近日,美国《国家地理》以《我们,与他们》为题撰写了一篇文章,试图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

A.揭开人工智能技术的神秘面纱

B.探索机器人和人类当前的关系及未来发展

C.说明目前机器人并不会达到人类的思维水平

D.反思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伦理道德观的冲击

3.很多貌似过时的史学争论所代表的其实是一种力求接触人类最大多数的努力。想想有多少人已经消失在过去,他们在人数上远比如今生存在地球上的后代更多。最令人激动、最有创意的历史研究应该挖掘出事件背后那些人们所经历和体验过的人类生存状态。这类研究有过不同的名字——心态史、社会思想史、历史人类学或文化史,不管什么标签,目的只有一个,即理解生活的意义:不是去徒劳地寻找对这一伟大哲学之谜的终极答案,而是_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

A.将研究聚集于下层百姓的日常生活及其意义世界

B.要到前人的日常生活与思想观念中去探求和了解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C.寻找和掌握社会发展必然规律并以这种“客观真理”来解释和改造社会

D.相信过去的人们以自己特殊的生存策略开辟了人类生活方式的无限可能性

4.

依次填入下边一段话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乐观的人看见问题后面的机会,______。机会从来不会主动敲响你的门,无论你等待多少年,______。朝着既定目标前进______。

①悲观的人则看见机会后面的问题

②悲观的人只看见机会后面的问题

③它只如一阵风拂面而过,需要你有反应能力和追随速度

④需要你有反应能力和追随速度,它只如一阵风拂面而过

⑤你就会发现机会的存在,充分发挥你的潜能

⑥尽量发挥你的潜能,你就会发现机会的存在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⑥

5.

性行为安全是指不会惹病,不会意外怀孕。婚外性生活、多元化性行为或嫖娼、卖淫都是不安全的性行为,婚外性生活不仅有悖于道德观念,也是艾滋病、性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因此,________。

填在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

A.洁身自爱,选择安全性行为,是预防感染艾滋病的关键所在

B.选择安全性行为,是预防感染艾滋病毒的关键

C.有悖于道德观念的性行为是艾滋病传播途径

D.安全的性行为是无悖于道德的

1.答案:

解析:

本段中的引文都是在强调“人才”在为政中的重要性,D项概括最为全面。A项“成功”涉及的领域很广,而文中强调的是“为政”,“留住人才”“善于用人”只是针对部分引文的概括,过于片面,排除B、C项。D项正确。

2.答案:

解析:

据提问知此题为语句填空题。

文段前半部分关键点介绍了机器人或人类在外形以及情绪上的联系以及相关性,并指出了当下还面临的问题,因此“探索机器人和人类当前的关系以及未来发展”放在文末最能概括文段内容,且符合《我们,与他们》这一标题。A项无法体现机器人和人类的关系,B项无从得知,D项错在文中并未出现“人类伦理道德观”。

故正确答案为B。

3.答案:

解析:

文段内容要前后呼应。文段中“不是去徒劳地寻找对这一伟大哲学之谜的终极答案,而是________”中的“不是…而是…”是一组反向并列,关系并列,语意相反。“去徒劳地寻找”与B项中的“去探求和了解”语意相反;“这一伟大哲学之谜的终极答案”和“这一问题的回答”呼应。因此,本题答案为B选项。

4.答案:

解析: 本题从第二个空入手,③和④选项只有语序的差别,选③,“它”指代上文的“机会”,使陈述的主体一致,并与后文形成顺承关系,排除A和 B;第三个空,⑤和⑥选项中,“发挥潜能”是“发现机会的存在”的前提,所以选⑥,排除C。(第一个空,①和②选项有关联词的区别,语境强调的是悲观人的片面性和悲观性,所以选②更合适,“只”有排他性。)

5.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语句填空。

本段为分——分——总的关系。根据空格前面的“因此”可知,空格处的句子为前两句的总结语。前两句讲述的是一种社会道德,空格处的句子除了要有总结性之外,还要有呼吁性。

C项为事实的叙述,而非总结,故排除;D项属于过度推断,非总结,故排除;A项与B项相比较,A项表述更为全面,更有逻辑。故正确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