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各省
分站

公务员考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行测辅导 > 言语 > 正文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8)

发布时间:2015-11-30 09:11:31 作者: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每提起屈原的《涉江》,人们总喜欢把它与《离骚》作比较,有人说它是“一部小型的《离骚》”,有人认为,“《涉江》同《离骚》一样,反映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遭贬后的愤懑与不平。”有些学者把《离骚》和《涉江》都看作是屈原晚年的作品,都写于放逐江南之时,陶今雁在《漫谈屈原的〈涉江〉》中说:“《涉江》与《离骚》一样,都是诗人对一生生活经历的总结,是他晚年流放于湘沅一带写的”。郭沫若也说过下面的话:“《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不远。屈原在长期窜逐中,南下湘沅流域应不止一次,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今知其非是。”(《屈原赋今译》)固然《涉江》与《离骚》都像一面闪光的镜子,反映出屈原伟大的人格和贤贞的品质,也像一道深深的辙印,印下了诗人求索中坎坷的历程。但《涉江》与《离骚》是有明显的不同的,仅就写作时间与地点来说,差别也是巨大的。对于《涉江》的写作时间与地点,我对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但《离骚》却是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大约是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之前不久,当时屈原应为四十四岁左右。

这个问题,还可以从《离骚》本身的内容来看。细析《离骚》诗意,诗中对君王听信谗言、朝废昔替,是有埋怨和责难的,但也有希冀和期待,希望他能改其度,继前王之踵武;同时有对年华易逝的惋惜和懊丧,但也表示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并没有自弃和绝望。有对自己受谗遭贬怀着牢骚和不平,但对未来也还抱有希望企求。这与后期作品那种决绝的调子,凄凉的色彩是有所不同的。在《离骚》中,我们看不到《涉江》中“世溷浊而莫余知兮,余将高驰而不顾”,“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那种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我们也听不到像《悲回风》中“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来者之逖逖”,“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任重石”即抱石投河之意)那种对君王、对前途完全绝望的凄绝的心声。相反地,它却有着强烈的牢骚和不平。一个人只有在有希冀、有企求之时,才会有因实现不了这希冀、企求而产生的牢骚和不平。不然,也就如老子所云“无可无不可”了。所以,这牢骚和不平也正是有进取心的产物,如同白居易所云,“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另外,《离骚》中还有强烈的改变现实的自信心,这更是一个对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的人的心理特征了。

1.1.

第1段意在说明( )。

A.《涉江》与《离骚》都反映了屈原的伟大人格

B.《涉江》为屈原壮年时期写于湘沅流域

C.学者们对《涉江》的写作时间和地点观点不一

D.《离骚》是屈原四十四岁左右写于汉北的作品

1.2.

第2段引用白居易诗句“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意在说明( )。

A.《离骚》中的牢骚与不平反映了屈原具有进取心

B.写作《离骚》时,屈原年轻气盛,常为是非而不平

C.屈原年轻时也曾常常为世道不公而鸣不平

D.屈原把壮年时期的牢骚与不平表达在于《离骚》中

1.3.

第2段旨在从内容的角度证明《离骚》( )。

A.充满希冀与不平,是充满生机的作品

B.不同于《涉江》和《悲回风》的格调

C.充满牢骚与希冀,以此证明它不是晚年作品

D.没有表达自弃和绝望,但有对年华易逝的惋惜和懊丧

1.4.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我对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中的“传统的看法”暗指《涉江》的写作时间与《离骚》大致相同

B.郭沫若的“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今知其非是”一语,说明《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很远

C.《离骚》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大约是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之前,说明屈原当时还有进取心,对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

D.《离骚》主要反映的是屈原政治理想抱负,而《涉江》则更多地体现了屈原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

1.5.

根据本文,屈原在《悲回风》中明确表达出的情感是( )。

A.懊丧

B.惋惜

C.埋怨

D.绝望

这个“五一”黄金周,最引人关注的新闻不是哪个旅游景区游客爆满,而是户外探险旅游频频出现意外,4月30日至5月3日,55名京津地区游客因没有向导带路、不熟悉沙漠环境被困库布其沙漠深处,其中一名女游客因对沙漠探险旅游危险性缺乏足够认识,所背物品较重,体力不支而遇难。

从5月1日起,来自库尔勒的43人穿越天山车师古道,途中遭遇天气变化,导致队伍走散。到5月5日,只有12人胜利穿越,失踪的31人5月6日被找到,均安然无恙。

全国假日办7日发布的《“五一”黄金周第8号旅游信息通报》显示,本次黄金周期间全国发生涉旅安全事故11起,其中10起是“散客自助旅游或离团自行活动过程中发生的”。

如此频繁的意外,让人们不禁对这一新兴的旅游方式产生了种种疑问,甚至有人提出叫停这一项目。

2.1.

根据以上文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沙漠自助探险旅游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

B.这次黄金周期间发生的涉旅安全事故超过了10起

C.旅游队伍在天山车师古道穿越时导致走散的主要原因是天气的突变

D.自助探险旅游这一新兴的旅游方式已经被禁止

2.2.

文中划线部分“新兴的旅游方式”指的是( )。

A.“五一”黄金周

B.户外探险旅游

C.沙漠旅游

D.离团自行活动旅游

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使得抗药害虫种类不断增加,且抗药性也越来越厉害。今天要杀死这些抗药害虫,必须将剂量增加成千上万倍,既增加生产成本,又会杀死害虫天敌,造成农作物害虫频频成灾。尤为严重的是,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会加剧环境污染,损害人类身体健康。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全世界每年有200万人发生农药急性中毒,其中有四万人丧生。而病得不清不楚,死得不明不白的慢性中毒者,数量无法统计。

面对化学农药长期滥施造成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各国科学家从加紧研究有毒植物和推广应用植物农药等方面寻找出路。近年来,植物农药的研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植物农药又叫生物农药,是利用有毒植物中的多种杀虫成分,经过提炼后生产的农药。与化学农药比较,植物农药有着突出的优点。

由于它们的杀虫有效成分为天然物质,而不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因此,施用后较易分解为无毒物质,对环境无污染。由于植物杀虫剂杀虫成分的多元化,就使害虫较难产生抗药性。这同病菌对中药混合物煎剂较之于单质的抗菌素更难( )的道理一样。植物农药有益生物(即害虫天敌)的安全。根据试验,使用我国研制的鱼藤菊酯植物杀虫剂的常用剂量喷施,对蔬菜头号害虫萝卜蚜的防治效果达到99.85%,而对蚜虫天敌瓢虫的杀伤率仅为11.58%;对照使用的化学杀虫剂乐果乳油的两个指标分别为71.5%和28.54%。

此外,有毒植物可以大量种植,而且开发费用也较低。我国已发现的有毒植物达一万多种,它们当中大都具有杀虫抑菌作用,较有价值的杀虫植物大概有五类:对昆虫有强烈驱赶作用的,如丁香、茴香;对作物真菌病和病毒病有疗效的,如大黄、烟草;可提炼使昆虫有强烈拒食作用的天然物质的,如川楝、花椒;能影响昆虫激素平衡的,如万寿菊、香茅;使昆虫绝育的,如喜树硷、姜油等。

3.1.

对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造成的严重问题,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使得抗药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且种类也不断增加

B.增加化学农药使用的剂量会杀死害虫的天敌,造成农作物害虫频频成灾

C.现在要杀死这些抗药害虫,必须千万倍地加大剂量,这必然导致化学农药生产成本增加

D.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杀虫,已经造成了损害人体健康、危及人的生命的严重后果

3.2.

下列对“植物农药”概述,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提炼有毒植物中能有效杀虫的对环境无污染的无毒物质制造的

B.是提炼有毒植物中多种有效杀虫的天然物质制造的

C.是利用多种有毒植物的杀虫成分,经过提炼后制造的

D.是利用有毒植物中使害虫不能产生抗药性的多种杀虫成分,经提炼后制造的

3.3.

对文中“植物农药有着突出的优点”一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避免了化学农药不易分解为无毒植物物质、对环境有污染的缺陷,有利于人类的健康

B.使害虫较难产生抗药性,如同病菌对于中药混合物煎剂更难适应一样

C.植物农药不会杀死害虫的天敌,有益于生物的安全

D.有毒植物可以大量种植,而且与化学农药比较开发费用也较低

3.4.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植物农药对害虫的防治效果是化学农药所不及的

B.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杀虫成分单一化,因而害虫容易产生抗药性

C.植物农药防治农作物虫害的原理主要是驱赶害虫和破坏抑制害虫的生理机能

D.我国已发现的有毒植物都具有杀虫抑菌作用

3.5.

文中( )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抗拒

B.适应

C.消灭

D.损害

这个“五一”黄金周,最引人关注的新闻不是哪个旅游景区游客爆满,而是户外探险 旅游频频出现意外。4月30日至5月3日,55名京津地区的游客因没有向导带路、不熟悉 沙漠环境被困库布其沙漠深处,其中一名女队员因对沙漠探险旅游危险性缺乏足够认识,所背物品较重,体力不支而遇难。 从5月1日起,来自库尔勒的43人穿越天山车师古道,途中遭遇天气变化导致队伍走散。到5月5日,只有12人顺利穿越。失踪的31人5月6日被找到,均安然无恙。

全国假日办7日发布“五一”黄金周8号旅游信息通报显示,本次黄金周间全国发生涉旅安全事故11起,其中10起是“散客自助旅游或离团自行活动过程中发生的”。 如此频繁的意外,让人们不禁对这一新兴的旅游方式产生的种种疑问,甚至有人提出 叫停这一项目。

4.1.

根据以上文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沙漠自助探险旅游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

B.这次黄金周期间发生的涉旅安全事故超过了 10 起。

C.旅游队伍在天山车师古道穿越时导致走散的主要原因是天气的突变。

D.自助探险旅游这一新兴的旅游方式已经被禁止。

4.2.

文中画线部分“新兴的旅游方式”指的是( )。

A.“五一”黄金周

B.户外探险旅游

C.沙漠旅游

D.离团自行活动游

科学包括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体”“用”同一,不可分割。科学精神是求真、创造、批判和坚持的精神,[a]便具有深刻的人文[b]。

百年来,中国急切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在经济建设中“技术至上”的倾向日益强化。重“用”轻“体”,科学日益丧失形而上的“道”的地位而走向形而下的“器”。我不赞同[c]时下[d]中国[e]社会的[f]“科学主义”的批评,中国的科学基础总体上还很薄弱,不能不加分析地将西方社会的非现代化和非科学化思潮引进中国;但20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技术至上”的强化、人文精神失落的倾向,也确实应引起我们的警惕。

艺术与科学是相通的。这种相通并非仅仅工具手段的沟通,更重要的是“体”的沟通,“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存在,人的关怀。中国社会正努力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这种转变要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实现,更要在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原则、人生取向等思想文化领域中实现。中国社会不仅要实现现代化,更要追求现代性。科学与艺术的相通、互动,将为这种转变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5.1.

[a][b]处恰当的措辞是( )。

A.自身 意义

B.自身 意味

C.本身 意味

D.本身 意义

5.2.

“对于”应填入第二段的位置是( )。

A.[c]

B.[d]

C.[e]

D.[f]

5.3.

文末所说的“现代性”是指( )。

A.科学与艺术的相通、互动

B.“体”与“用”的统一

C.思想文化方面的“现代化”

D.使科学恢复“道”的地位

5.4.

对文中“体”与“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

B.人文精神与科学主义

C.民主思想与科学技术

D.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5.5.

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科学”包含“体”和“道”

B.东、西方的“科学主义”不同

C.重“用”轻“体”倾向应引起重视

D.应高度重视科学、艺术的相通互动

1.1.答案:

解析:

据提问可知本题为隐含主旨题。

文章第一段的前面引用罗列《涉江》的分析,最后引出作者的观点,即对《离骚的》观点,同时材料也没有谈人们对《涉江》的不同认识。故C不选,选D。A选项在文中没有涉及,B只是文中“陶今雁”观点的陈述,并非隐含主旨。

故正确答案为D。

1.2.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细节。

在引用白居易的诗之前,作者写道“这牢骚和不平也正是有进取心的产物,如同白居易……”由此可知,引用白居易的诗即是为了说明屈原的牢骚和不平也正是其进取心的一种表现,故正确答案为A。

1.3.答案:

解析:

本题目考查隐含主旨。

文章第一段抛出问题,即离骚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不同于前人所述,第二段围绕这个命题进行论证,通过《离骚》和《涉江》内容上的对比,判断两部作品在时间上的差异,进而证明《离骚》并非晚年作品。所以能够反映这一中心的只有C项。ABD都只停留到了表面,指出作品上的风格差异,却没有指出隐含的主旨。

故正确答案为C。

1.4.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细节。

B项郭沫若的“今知其非是”是针对“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而说,只能说明其原意是说《涉江》作于《哀郢》之前,不能说明与《离骚》相去很远。故B项说法错误。

A项“传统的看法”根据原文是指关于《涉江》创作的时间、地点的看法,而原来学者的看法认为《离骚》和《涉江》基本是同一时期的,故A说法正确。C、D项也均能从原文直接推出。

综上所述,故正确答案为B。

1.5.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态度判断。

根据原文第二段“我们也听不到像《悲回风》中……对前途完全绝望的凄绝的心声”可知,《悲回风》所表达的情感是绝望,故正确答案为D。

2.1.答案: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根据文段的最后一句“人们不禁对这一新兴的旅游方式产生了种种疑问,甚至有人提出叫停这一项目”可知自助探险旅游并没有被禁止,D项表述错误。从“沙漠自助探险旅游”所发生的意外可知其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A项正确。根据原文“全国假日办7日发布的《“五一”黄金周第8号旅游信息通报》显示,本次黄金周期间全国发生涉旅安全事故11起”可知B项正确。根据原文“来自库尔勒的43人穿越天山车师古道,途中遭遇天气变化,导致队伍走散”可知C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

2.2.答案:

解析:

本题为词句理解题。材料开头指出,“户外探险旅游频频出现意外”,结尾又以“如此频繁的意外”与之呼应。这说明“新兴旅游方式”是指“户外探险旅游”。A项显然错误,“黄金周”不能被称为“旅游方式”。C项“沙漠旅游”只是“户外探险旅游”的一种,只是充当论据在文中进行了论证,而非文段主体,排除。D项“离团自行活动旅游”为事故发生的原因,并不是“旅游方式”,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3.1.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C项中加大剂量导致“化学农药生产成本增加”表述错误,应是“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所以C项当选。而ABD项都是文章第一段中句子的同义替换,属于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造成的严重问题。

故正确答案为C。

3.2.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根据文章第二段“植物农药又叫……生产的农药”,和第三段“由于植物杀虫剂……难产生抗药性”可知D选项的表述正确。

A项“无毒物质制造的”表述错误,文章意思是用有毒物质中的多种杀虫成分提炼产生的,只是施用后会分解成无毒物质,但并不是用有毒植物中的“无毒物质”制造的;B项表述不准确,没有突出“害虫难产生抗药性”这一点;C项表述错误,是利用有毒物质的多种杀虫成分,并不是多种有毒物质的杀虫成分。

故正确答案为D。

3.3.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C项“不会杀死”表述过于绝对,文章中只提到植物农药“有益生物的安全”,并没有说绝对不会杀死,所以C项当选。

A项是文章“施用后……无污染”的同义替换;B项是“由于植物杀虫剂……道理一样”的同义替换;D项是文章最后一段第一句的同义替换。ABD表述都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3.4.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根据文章最后一段“我国已发现的……大都具有杀虫抑菌作用”可知D选项“都具有”表述错误,只是大部分有并不是全部。

ABC项都能从文中推断出来,由“与化学农药相比,植物农药有突出优点”可知A正确;由文章第一句话可知B说法正确;由文章最后一段“强烈驱赶昆虫”、“使昆虫强烈拒食”、“影响昆虫激素平衡”可知C项表述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3.5.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实词的语境搭配。

“适应”是指习惯了,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指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等相适合的现象。

根据关键词“同……一样”,可知病菌对“中药混合物”的“态度”和害虫对“植物杀虫剂”的“态度”是一样的。相比化学杀虫剂,害虫对植物杀虫剂更难产生抗药性,也就是害虫更难“适应”植物杀虫剂。同理,相比单质抗菌素,病菌对中药混合物煎剂更难产生抗药性,也就是更难“适应”中药混合物煎剂。“适应”放入空格处符合语境,B项正确。

“消灭”“损害”显然不合语境,病菌不能消灭或损害中药混合煎剂,CD项不选;“抗拒”是指抵抗和拒绝,是主观上的,但是“抗药性”显然是客观上的适应和习惯,所以“抗拒”不符语境,A也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B。

4.1.答案: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本文主要陈述了在“五一”黄金周,最引人关注的是户外旅游探险频频出现意外。其中大多是因为“散客自助旅游或离团自行活动过程中发生的”,人们对新兴的旅游方式产生种种疑问。选项A、B、C都是题目提到的,但是D文中并没有提到自助探险旅游这一新兴旅游方式已经被禁止,文中只是指出人们对它提出了种种疑问,二者程度不同,故正确答案为D。

4.2.答案:

解析:

此题属于词句理解题。

新兴旅游方式是指代前文提到的一种旅游方式,文中开篇就点明“黄金周户外探险旅游频频出现意外”,因此判断文中论述的安全事故大部分均属于户外探险范畴,故B项符合指代范围。选项A不是旅游方式,首先排除;选项C沙漠旅游仅仅是户外探险的一种,范围狭窄也可排除;选项D离团自行活动与自助旅行并列,依然不能全部概括户外探险。

故正确答案为B。

5.1.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逻辑填空题。

“自身”是指亲自、自己,强调非别人或别的事物;“本身”是说以自己为本位,强调事物在表述中的本体地位。文章主要讲述的是科学精神,第一个空格内应选择“本身”。

“意味”指的是含蓄的意思,也可指情调、兴趣或趣味;“意义”指价值、作用。此处的“科学精神”应具有人文方面的价值,而非人文趣味,所以第二个空格应选“意义”。

故正确答案为D。

5.2.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逻辑填空题。

由后文的“西方社会的非现代化和非科学化思潮”可知,前文中的应该是“中国社会的‘科学主义’”,由此才能形成对应。所以,“对于”应该放在“中国社会”之前,即[d]处。故正确答案为B。

5.3.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词语理解题。

定位原文,“中国社会正努力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这种转变要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实现,更要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实现。中国社会不仅要实现现代化,更要追求现代性。”其中的“现代化”指的是科学技术领域中的现代化,而“现代性”则指的是思维方式、价值原则、人生取向等思想文化领域的现代化。故正确答案为C。

5.4.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体”是指事物的根本,“用”说的是事物的具体措施,两者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A项正确,文章第一句话“科学包括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体’‘用’同一,不可分割”明确点出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其他三项中说的是两种不同的事物,无法体现“体用”的关系。故正确答案为A。

5.5.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B项说法错误,根据“我不赞同时下对中国社会的‘科学主义’的批评……将西方社会的非现代化和非科学化思潮引进中国”说明东西方的“科学主义”是相同的。

A项表述正确,由文章第2段“重‘用’轻‘体’,科学日益丧失形而上的‘道’的地位而走向形而下的‘器’”这句话可以推断得出;C项说法正确,在“但20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技术至上’的强化、人文精神失落的倾向,也确实应引起我们的警惕”这句话中可以找到依据;D项表述正确,由文章最后一句话可以推断得出。

故正确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