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各省
分站

公务员考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行测辅导 > 言语 > 正文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片断阅读练习题(5)

发布时间:2013-11-14 09:01:25 作者: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缴费已于2013年11月7日16:00时结束,缴费结束后,考生将于2013年11月18日10:00至23日12:00期间,登录所选考区考试机构网站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打印入口)。打印中如遇问题,请与当地公务员考试机构联系解决。准考证打印后,考生将于2013年11月24日进行公共科目笔试,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笔试在全国各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直辖市和个别较大的城市同时举行。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在即,考生辅导须循序渐进,制定有效的复习备考计划,再结合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教材进行复习时还需定期在新私学智能培训系统进行学习成果的测试,哪里不会补哪里,帮助考生快速改善考试分数。下面国家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gjgwy.org/)将提供系列片段阅读题供考生进行练习。

  1.古人种植的时候需要雨水,行船的时候需要有风,水和风能够按照季节准时而至,古人便把这种自然现象和秩序叫做“信”。有了“信”,人们才能进行生产劳动,才能正常生活。所以他们总是诚心诚意地祈求上天或神仙来保佑,以便得到准确、实在的“信”。后来人们认识到人类自身也需要这种信,而人之信需要由“诚”来保证,来实现。“诚”指人内心的一种态度,信是诚的外在表现;“诚”与“信”是一体两面。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诚信的由来 B、中国古代特别重视诚信

  C、对“诚”与“信”的继承 D、一体两面的“诚”与“信”

  2.亚洲的困境在于——破坏环境的力量正是创造经济奇迹的动力,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产量、更多工作、更多餐桌上的食物,但是也意味着更多的烟雾被排放,更多的树木被砍伐,更多化学物质倾向河流。

  这段话主要说明的是

  A.亚洲的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存在冲突 B.环境问题制约着亚洲经济的长期发展

  C.绿色产业将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D.亚洲的经济发展以资源的过度的消耗为代价

  3. 中国学术历来轻“术”。经济学、金融学都是太低级的“术”,所以,它们往往被忽略。遗憾的是,时下的儒家研究学者还是不能走出用文化来谈文化的圈圈,特别是以儒家文化来评价儒家文化,其结论当然不会是别的,用“四书五经”来看“四书五经”,只能是越看越美。如果脱离传统儒家社会的实践现实,不去研究特定文化背后的成因(特别是经济成因),那么得出“以中华文明整合世界”这样的认识就不奇怪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中国文化研究缺少经济成因分析

  B. 传统中国学术历来看轻经济学科的价值

  C. “以中华文明整合世界”的想法轻率荒谬

  D. 当代儒家研究学者依然没有走出轻“术”的窠臼

  4.“笔墨当随时代。”______________。时代主题的转换要求文艺面对生活调整自身的姿态。随着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换,文艺的斗争思维向和谐思维转型也就成为历史的要求。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 只有与时代同步伐,文艺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B. 文艺的思维方式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时代生活的影响

  C. 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会带来文艺产业的发展与进步

  D. 时代主题往往是特定时代的反映,是政治思想的凝集

  5.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意思是说,第一种无知是连字都不识,当然谈不上有学问;第二种无知却是错读了许多书,反而变得无知。“初学者”的无知容易辨别、也容易避免;但是“读书读得越多越好”的错误观点似乎更能迷惑人,因此有必要审慎选择阅读的书目,以免读得越多就偏离得越远。

  根据这段文字,“初学者的无知”和“学者的无知”:

  A. 都是缺乏正确引导造成的 B. 既容易区分又经常被混淆

  C. 都是求知过程中难以避免的 D. 是两种不同学习经历的反映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gjgwy.org/)答案与解析】

  1.A【解析】文段材料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前三句为第一层,讲“信”的由来,后两句讲人需要“诚”来保证“信”的实现,于是就有了诚信。所以本题讲的是诚信的由来。

  2.A【解析】材料结构非常清晰。第一个分句确立观点:“破坏环境的力量正是创造经济奇迹的动力”,即亚洲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存在冲突。第二个分句从大气污(烟雾)、植被破坏(树木)、水污染(河流)三个方面对首句的观点进行了事实论证。你认为“烟雾”和水污染也属于资源消耗么?这样分析就偏离题干中心太远了。D项的观点本身是正确的,可是不是材料反应的观点。

  3.A【解析】文段关键点在最后一句,即之所以会得出“以中华文明整合世界”的认识,是因为中国学术历来轻“术”,文化研究从来缺少经济成因分析。B项“经济学科”范围太小,文段讲的是文化产生的经济背景,而非经济这个“学科”,排除;C项,文段说的是为何会得出“以中华文明整合世界”的认识,而非批判这一认识的轻率荒谬,排除;D项仅指出了现在的状态,且没有明确指出“经济成因”这个“术”的内涵,排除。A项准确地概括了文段的内容,为正确答案。

  4.B【解析】横线处前后的句子均围绕“文艺”和“时代”展开,基于话题一致的考量,横线处所填句子也不应脱离这一主线。C项不包含“时代”,D项不包含“文艺”,均可排除。A项说的是文艺的生命力与时代的关系,B项说的是文艺的思维方式受时代的影响。由“文艺面对生活调整自身的姿态”,“文艺的斗争思维向和谐思维转型”可知,B项与文段的衔接更紧密,B项当选。

  5.D【解析】由“连字都不识,当然谈不上有学问”可知,“初学者的无知”是因为知识的匮乏而导致的无知,而非缺乏正确引导造成,排除A。B项两种无知“容易区分又经常被混淆”从文中无法得出,排除B。由“‘初学者’的无知容易辨别、也容易避免”可知,C项说法错误。因此本题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