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各省
分站

公务员考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申论辅导 > 热点时评 > 正文

2013甘肃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时评:转嫁三公经费,歪风如何刹住

发布时间:2013-06-27 10:58:50 作者:

  根据2013年甘肃公务员考试公告规定,甘肃全省今年共设置招录职位 1727个(其中:机关公务员职位1363个,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工作人员职位364个),计划招录总人数为2854名,其中:机关公务员2406名(省直单位453名、市州1953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工作人员448名(省直单位90名、市州358名)。具体报名时间与注意事项清查阅甘肃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gjgwy.org/gansu/)制作的2013年甘肃公务员考试报考专题供考生参考复习。

  甘肃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与申论,甘肃公务员考试大都与时事政治紧密相关,尤其是申论的命题范围基本都限定在时下的热点话题,都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难题紧密相关,所以时政热点的备考尤为关键。现甘肃公务员考试网将不断为考生发布一篇申论时评,供考生备考参考。

  【背景链接】

  近年来,从国家各部委公开的“三公”预算经费来看,基本是呈下降或持平的态势,这让公众感到欣喜。但“三公”预算下降背后暗藏猫腻,审计署日前发布的《中央部门单位2012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显示,部委向下属单位转嫁会议及出国费用并非个案,在被审计的54个中央预算执行单位中,这个问题几乎成了普遍现象。

  “三公经费”让人忧

  政府部门超标准列支会议费、出国费,在计划外召开会议和组织出国,自行改变项目支出内容,向下属单位和其他单位转嫁行政费用等,时有发生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何用好管好关乎民众福利,重要性无须赘述。而审计署6月24日披露的57个中央部门单位的预算审计结果,却让公众对政府部门运用公共资金的意愿、动机,不能不表示担忧。

  从审计署公布的2012年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来看,“三公经费”虽然公开化,但因缺乏监督,难见压缩。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超标准列支会议费、出国费,在计划外召开会议和组织出国,自行改变项目支出内容,向下属单位和其他单位转嫁行政费用等。

  审计报告揭示,各中央部门均存在超标准列支会议费、出国费。去年,外交部超范围列支出国费用1396.29万元。国家民委超预算支出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运行费和会议费390.68万元,无预算或超预算支出出国费90.9万元,超标准列支会议费92.37万元、出国费9.21万元,虚列会议费支出7.92万元转至账外存放。

  在计划外召开会议和组织出国的问题也普遍存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去年计划外召开三类会议高达250个;国家税务总局计划外召开三类会议达到101个;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环保部、水利部均有40个以上的因公出国、出境团组未纳入年初计划;公安部有97个团组,商务部有81个团组。

  更有假开会之名行旅游之实。2012年9月,科技部将在乌鲁木齐召开的两个会议日程由四天合并压缩为一天,安排与会人员参观有关风景区,并在会议费中承担食宿费用18.24万元。

  虽然中央政府对“三公经费”的态度是要零增长,甚至压缩,而审计发现,账面上控制“三公经费”的承诺的确可以兑现,但实际上中央部门各施奇招,向下属单位和其他单位转嫁费用。

  商务部去年将一个会议的67.5万元转嫁给其他单位;国土资源部、工信部分别有132.79万元、70.24万元会议支出转嫁给下属单位,且都向所属单位转嫁因公出国出境支出;环境保护部有94个会议的936.16万元支出被转嫁给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2008年至2011年,环保部有13个会议的相关费用均由被评审单位承担。

  年初计划过于粗糙,预算安排流于形式,预算缺乏强制约束力,导致这种行政安排的随意性。如果预算编制时对各项支出的具体数额、指标都有明确规定,即使有计划外的安排,也不至于偏离预设轨道。审计发现,原铁道部在编报2012年预算时,对预算资金11.3亿元未提出细化分配方案,直到2012年9月,才申请将其中1.3亿元细化到具体执行单位。

  部门预算编制要公开化、精细化,公开是为了更好地接受群众、权力机关等各方面的监督,花费是否合理,资金使用绩效如何,只有有了外部监督,政府部门才有压力真正压缩行政经费。精细才能约束支出。

  预算内的部门行政经费可以超标列支,那预算外的资金,其使用可能更为随意,公众不得不怀疑,中央部门“三公经费”中水分有多大,审计能挤掉多少?

  审计署下达的审计决定书总是表示,要求严格贯彻中央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等要求,切实加强会议费、出国费等支出管理,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然而,这样年年发出的劝告无法形成硬约束,不建立刚性的绩效评估约束机制,不将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人员,不进行问责惩戒,降低行政成本最终只是虚幻泡影。不少学者一再强调,要把握《预算法》修订时机,实现让预算管理政府,将“三公经费”的公开和监督制度化、规范化。

  本届政府上任伊始便“约法三章”:任期内,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而控制“三公经费”,用好财政资金,若离开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预算公开及外部监督,仅靠审计的事后纠偏,恐怕只能是年年旧病复发。

  歪风如何刹住

  年复一年的审计报告,似乎正失去曾有过的轰动效应,因为人们已能从近几年的审计报告预测——所有被审计的部委都会“全部中招”,顶多只是问题资金的规模略有变化。纵观今年的审计报告,除审计署自曝家丑称有2000多万元资金违规之外,最大的“亮点”在于揭出了各部委转嫁会议费和出国费用的新问题。

  转嫁会议费和出国费用,源于“三公”经费被压缩的新形势。近几年,中央预算执行单位晒“三公”的制度日渐成熟,一些常年存在的违规问题开始被晒在阳光下。一边是“三公”数据越来越公开透明,一边是中央三令五申要求缩减“三公”规模,这让众多中央部委压力很大。

  作为“国家财产的看门狗”,审计署以切实履职的方式,及时地发现了“三公”经费下降背后的猫腻——众多部委表面上缩减了“三公”规模,实质上则是将买单者偷换成了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转嫁经费的做法,既没减少各部委“三公”消费的频次,又没在最终公开的“三公”数据中得以体现,可谓高明。

  这种“明里一套暗里一套”的做法,非但不能实现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初衷,反倒会在实质上增加“三公”经费的总规模,消解有关部门整顿“三公”乱象的努力,最终进一步恶化政府部门的公共形象。

  有鉴于此,有关部门需尽快制定应对之策,刹住转嫁“三公”经费的歪风。具体来说,首先要对已查出的存在转嫁现象的部委进行批评和追责,及时进行整改;其次,一些部委之所以能将“三公”经费转嫁给下属单位,是因为目前公开“三公”的制度主要还停留在中央预算执行单位这一层级,因此,尽快扩大晒“三公”的范围,让阳光照到行政体系的每个角落,才能减少违规操作的空间。

  今年全国两会后,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曾与各级政府“约法三章”,明确要求本届政府内“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压缩“三公”规模的工作,刚取得一点积极成效,尤需谨防各种变通的做法让之前的努力白费。面对一些部门转嫁“三公”经费的新问题,有关部门需要尽快打好制度补丁,防止不正之风进一步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