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各省
分站

公务员考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行测辅导 > 言语 > 正文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练习(7)

发布时间:2013-05-20 17:03:29 作者:

  行测考试就是为了短时间测试应考人的反应时间。因此很多考生做题时都会有一种来不及的压迫感。其实考验的就是考生处理较长较多的文字时间的速度,看考生是否能够直击考点,快速解题。绝大部份人是答不完题的,只能从改善自已方面找方法。现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gjgwy.org/)特发布一系列国家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练习题,供考生备考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

  1.所有市场经济搞得好的国家,都是因为法律秩序比较好。其实建立市场并不难,一旦放开,人们受利益的驱使,市场很快就能形成,但是,一个没有秩序的市场一旦形成,再来整治就非常困难了。这句话支持了一个论点,即:

  A.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高度重视法制建设

  B.市场调节是“无形的手”,市场自发地处于稳定、均衡的状态

  C.市场经济的优越之处就在于它能使人们受利益驱使,因而能调动人的积极性

  D.市场只有依靠法制才能形成

  2.①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尤其如此

  ②很大原因是因为中国仍然保持着对资本流动的严格控制

  ③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之所以在过去这些年屡屡可以躲过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

  ④资本的自由流动,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

  ⑤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国家尚不成熟的金融体系碰上了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国际资本

  ⑥这个世界上几乎还没有哪个新兴市场国家逃脱过金融危机的魔爪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②⑥⑤④①

  B.⑥①⑤④③②

  C.④①③②⑥⑤

  D.③②④①⑥⑤

  3.避讳是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必须避免直接说出他们的名字而采用别的方式加以表达。它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又是家天下和尊祖敬宗的体现。它起源于西周,完备于秦汉,盛行于唐宋,到清代的雍正、乾隆年间发展到极致。避讳作为封建社会特有的禁忌制度目前已消亡了,但是,不许犯忌和害怕犯忌的双向心理并没有消除,避讳已演变为某些趋吉避凶的习俗,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依然存在。

  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封建社会的发展使得避讳愈来愈严格

  B.趋吉避凶的心理使人们进行各种避讳

  C.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避讳现象

  D.避讳由统治者运用国家权力强令实行

  4.人文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经由大学教育,能够________纯粹功利的职业取向,________狭隘的专业意识,从细小的专业分支中走出来。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抵制 扭转

  B. 制止 克服

  C. 抵制 克服

  D. 制止 扭转

  5.天上的月亮每月也不过有几日之圆,天空和大地也不是总充满白昼而没有黑夜,一年四季除了春夏也还有严寒的冬天……自然天地尚且如此,那么,作为它的派生物--人生,也是一样。

  这段文字强调的是( )。

  A.自然界的规律   B.任何事物都有缺憾

  C.人生也是有缺憾的 D.需要正确对待自然的缺憾




  【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gjgwy.org/)参考答案与解析】

  1.A【解析】:本文是论述市场和法制的关系。BC都只提市场不提法制,因此是错误的。D中的市场必须依靠法制才能形成,明显混淆了两者的关系。没有法制,也能建立市场,只是建立的市场是没有秩序的市场。因此D,也是错误的。只有A正确的表述了两者的关系。

  2.【解析】D。由句③中的“中国之所以……”和句②中的“很大原因是因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可知,②应该紧跟在③后面;由句④中的“从来都是……”和句①中的“对……尤其如此”可知,①应该紧跟④句之后;⑤对⑥句中现象的产生进行了解释,故⑤应排在⑥句之后,由此可排除B项。观察②句可以看出,该句引出一个关于“资本流动”的话题;根据话题的统一性原则可以判断出,以“资本的自由流动”起始的句④应当紧承句②。因此 正确排序为③②④①⑥⑤。

  3.C【解析】文中关键词“但是”以后的文句“避讳已演变为某些趋吉避凶的习俗,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依然存在”,可知本题选C。A、D两项属于无中生有,B项表述错误,人们避讳的原因在于“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

  4.C【解析】“抵制”指阻止某些事物,不能侵入或发生作用;“制止”,强迫使停止,不允许继续(行动),由此可知“抵制”比“制止”更适合用于横线处,故排除B、D项;“专业意识”,即一种思想。我们一般用“克服……思想”。

  5.C【解析】该段文字前面是对自然万物都有缺憾的描述,由“那么”一词可得,该段文字关键点强调的是“人生也是一样”。故该段强调的是人生也是有缺憾的。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练习(6)